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翻译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翻译是: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答客诮》是现代文学家鲁迅所作。

意思:

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

出处:《答客诮》是现代文学家鲁迅所作。

原文: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先生曾在《怀旧》一文中说过,《答客诮》一诗的写作,大概是为他的爱子海婴活泼可爱,客人指为溺爱而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批文人曾编造谣言,恶意咒骂鲁迅不满周岁的儿子周海婴,援引父子无恩的旧说,讽刺鲁迅对其幼子的慈父之爱。

1931年2月2日,鲁迅在《致韦素园的信》中也这样说过:我有了一个男孩,已一岁零四个月,他生后不满二个月之内,就被‘文学家’在报上写了两三回,但他却不受影响,颇壮健。

在鲁迅所说的文学家中,有个叫杨村人的以小记者的笔名在报纸上造鲁迅的谣,说鲁迅领到了南京中央党部的文学奖金,大开筵宴,祝孩子的周年。

同时,又撰文说鲁迅大开汤饼会,继续造谣诬蔑,并连带殃及郁达夫。对此,鲁迅愤怒地指斥说:连出世不过一年的婴儿,也和我一同被喷满了血污。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而作的。

这首诗,作者鲁迅分别通过否定句、反问句、疑问句,完成了诗的起、承、转;诗的首句无情未必真豪杰采用了否定句,这在诗歌创作中并不常见,但直白易懂,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

第二句怜子如何不丈夫承接第一句,通过反问句式,在意思上更进一层,把丈夫与怜子联系起来。全诗的题旨更加具体显豁,范围由一般意义的豪杰缩小到有孩子的丈夫们。

第三句干脆不再讲究委婉与周严,直接用知否打头,发出无可辩驳的质问——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推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语气也更加坚定。未必、如何不、知否都有否定语,却使立论步步深入,也使感情越来越强烈,为最后一句的合做了充分的铺垫。

(责任编辑:薛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