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借造句,通借拼音,通借什么意思

通借:tōng jiè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互相借用。《三国志·蜀志·许慈传》:“书籍有无,不相通借。”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二》:“向者团簇大军钱数多,总司所取不尽,可以通借。”2. 犹通假。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释詁》所陈,三十餘言,总持一义,虽多同声通借,而本字亦不少矣。”参见“ 通假 ”。

1、居夷实三载,邻里通借假。

2、在一篇《再请止矿税疏》中历数当时税制的弊病,把明朝的危机如实地向皇上奉奏,痛切陈词,言辞恳切,但皇帝就是不听。第三十六条收款行对已发出的普通借记支付业务或定期借记支付业务需要付款行停止付款的,应当使

3、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5月版);《通借字萃编》(郑权中遗稿)(整理修订主持人。

4、《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通借字萃编〉》,《复旦学报》1991年第6期。

5、互换,训诂家通过声母互换的事实来沟通音义联系的线索,找出造字时的通借字。

6、另外,有人把“刨”字作为“跑”的通借字,“虎跑”就是“虎刨”。

7、成语:“被发文身、义愤填膺”中“被”、“膺”都是通借字,被通披,膺通胸。

8、申请止付为整包止付且付款行同意止付的,付款行不再向收款行返回普通借记支付业务回执和定期借记支付业务回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