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校造句,乡校拼音,乡校什么意思
乡校:xiāngxiào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代地方学校。周代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於乡校以论执政。”杜预注:“乡校,乡之学校……郑国谓学为校。”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四》:“更拜恂(寇恂)为汝南太守。郡中无事,乃修乡校,能为《左氏春秋》者,亲与学焉。”宋施德操《北窗炙輠》卷下:“关子开,颇有前辈风,尝为乡校直学。”明宋濂《故天台朱府君霞坞阡表》:“及游乡校,擩嚌羣经,食芳而漱腴,充然若有所得。”
1、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2、虽有齐怨,不废丧纪,春秋善之,谓之得礼,诚良史之所宜藉,乡校之所叹闻。
3、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4、《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刘岳》:“《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
5、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陈子昂》:“后入乡校感悔,即於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痛自修饰,精穷坟典。
6、任其事者,矢以实心;不数年,而文教蒸蒸,斐然可观,如是乡校之有益于人才,非明验哉!今天下府州厅县,盖莫不有书院矣,课士者,但以时文、帖体、诗赋,而以经史课者百不二三见焉。
7、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
8、书院与乡校同轨,并由所奉祀儒贤的后代和当地共同运营管理;4.有儒道会的组织。
9、他“八九岁学属文,十二入乡校”,不但才华出众,又特别好学,因而最受乡前辈的瞩目。(15)、不可得空者,有人言,於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中,我法、常法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
10、书院与乡校同轨,并由所奉祀儒贤的后代和当地共同运营管理;4.有儒道会的组织。
11、弱冠游乡校,督学使者惊其论议,以为前程不可限量。
12、乐沧海之广深,叹篙岳之高?,闻仲尼之赞商,感乡校之益己,彼平仲之和羹,亦近可而替否;故蒙冒瞽说,时有攸献,譬遒人之有采于市闾,游童之吟咏乎疆畔,庶以增广福祥,输力规谏。
13、而刑鼎之铸,法制先河;乡校之护,首重民生;郑城亘空,长城鼻祖;郑棉荧绸,蕴温溢彩;《郑语》《郑风》,思深情切;“郑声”,“郑舞”,摇魂荡魄,此皆我郑人之荣。
14、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15、1937年春,他易地养病,执教乡校。
16、十岁能写诗,曾在乡校游学,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像什么?
17、村支书罗大森介绍,全村有9 0人外出打工,逢春耕几乎都返乡,今年为防非典,乡政府组织劳动力挨家挨户帮忙,并去信或电话,让他们别牵挂家中农活。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头寨子乡校长冉树仓,心系家乡教育事业,牵挂家乡在知识上嗷嗷待哺的孩子,主动要求从会宁一中调到自己家门口??中湾小学任教。
18、依『五灯会元』的记载,大慧(字昙晦,号妙喜或云门)为宣城(安徽宁国县)奚氏子,夙有英气,年十二入乡校读书。
19、眷求谠言,徒繁词翰,而乡校之内,阙尔无闻;?然夕惕,
20、所以上自宋末,下及情季,照耀史册、炳麟志乘者固多,而身列国雍乡校,名登贤书胶庠者亦指不胜屈。
21、少力学,自乡校移籍京师,两学传诵其文。
22、战国并争,处士横议,郑欲毁乡校,而秦遂焚诗书。
23、’《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
24、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25、自乡校移京师两学,均传诵其文。
26、子产不毁乡校和周厉王监谤的故事,人们都不陌生。
27、全乡校园面积59亩,图书仪器值15000元。
28、溯查卑郡自唐郑司户虔立教以来,宋朱文公行部于台,建里社设乡校……其间门庭邹鲁,雅颂同声……卑府缅想书冠,追维刑措,清源正本,教在所先。
29、见童子之执艺乡校者则日:吾闻先大夫陆少石公尝以公为达教本也,其弗以是乎。
30、此外有学人诗词丛书《忏慧堂丛刻》、当代名家词丛书《词乡校丛书》等著。
31、任其事者,矢以实心,不数年,而文教蒸蒸斐然可观,如是乡校之有益于人才,非明验哉!
32、宋司马光《送王殿丞西京签判》诗是以青衿必于城阙,议论必于乡校,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
33、9岁入乡校读小学,只读了三年,之乎者也早已满足不了他对新学的渴求。
34、他的妻子赵合轩任嵊县太平乡校校长,来到茶场探望丈夫,住在庵堂里,用稻草作眠床。这样的大床,原是当年江南农村流行的式样,不知怎么会搬入梁府,成了梁实秋的眠床。
35、它日入乡校,感悔,即痛修饰。
36、不过,别耽误久了,因为乡校的制度是‘非自己不可的事,就别请假’。
37、昔鲁人虽有齐怨,不废丧纪,《春秋》善之,谓之得礼,诚良史之所宜借,乡校之所叹闻。
38、况臣本乡校竖儒,府县走吏,委心泥滓,绝望烟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