蹈袭造句,蹈袭拼音,蹈袭什么意思
蹈袭:dǎo xí 基本解释:[slavishly follow] 因袭,走别人走过的路蹈袭前人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宋史·米芾传》●详细解释:因循;沿袭。 宋 梅尧臣 《读裴如晦<万里集>书其后》诗:“其诗二百篇,文字必己立,定应侔前人,未尝有蹈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时典试者虑熟题有蹈袭弊,力反常经。”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没有巩固的和平与团结,没有人民的动员,抗战的前途便会蹈袭 阿比西尼亚 的覆辙。”★◎ 蹈袭 dǎoxí[slavishly follow] 因袭,走别人走过的路蹈袭前人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宋史·米芾传》★因袭成规,而不能自辟途径。《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李经传》:「喜出奇语,不蹈袭前人。」
1、广博深厚的修养和对传统绘画遗产的理解和借鉴,有助他艺术上超出时流,他“广集众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而专为一家,若不蹈袭前人,而隐法其要”,技巧全面而扎实,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等无不精能,被称“宋画第一”(主要指他的人物画,因为当时还是以人物画为主)。
2、其论经学,以为宋儒见解最高,虽皆笑东汉之传注,今人唯知蹈袭前人,不敢谁何,使天然之智识不具,而经世实用不宏,视东汉专注尤为甚。
3、在文学方面,“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4、蹈袭覆辙、涅槃、命途多舛……在比赛现场,选手们仔细听题,认真答题,充分展示了全市初中学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5、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6、我们还在今年五月间,就对于这个问题大声疾呼地警告过当权的国民党,指出了没有民众起来抗战,就会蹈袭阿比西尼亚的覆辙。
7、然而必出于己,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
8、米芾传》说:“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9、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
10、王昶为黄景仁写《墓志铭》,评其诗说:“上自汉魏,下逮唐宋,无弗效者,疏瀹灵腑,出精入能,刻琢沉挚,不以蹈袭剽窃为能。
11、吴可论诗,喜用参禅之说,提出诗贵顿悟和不蹈袭前人窠臼的论点。
12、其文不蹈袭前人,雄深雅健,一生多才艺,未曾一月不学。
13、墨工制名多蹈袭》:“墨工制名多相蹈袭,其偶然耶?
14、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脱化而来,但可贵的是不完全蹈袭,而有其创新。
15、善道释,凡写圣像必先斋戒疏瀹(shūyuè:洗涤,沐浴),精心率意,虚神静思,方始援毫,故用笔放逸,不蹈袭前人笔墨畦畛(qízhěn:田间的界道;格式,常规)。
16、作文不蹈袭前人,独步当时,著述十分丰富。
17、《艺苑雌黄》说:“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18、改革开放应当有基本的原则和立场,既不能对基本制度改弦更张,也不能蹈袭覆辙,更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19、这些是‘各出其天性’偶然有所不同,‘而父子之间不失故步,语言机境似相蹈袭,要皆不期然而然也。
20、但他不蹈袭前人,能取前人长处,以为己有。
21、其诗文求臻“天地自然之音”,讲究情感的自然流露,少数作品抚时感事,深刻雄健;但有些作品蹈袭前人,刻意摹拟,流于浮靡呆板。
22、《宋史.文苑传》云:米芾“出知淮阳军……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精于监(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苏轼亦喜誉之。
23、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
24、米芾传》:“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25、不肯蹈袭抵自作,建瓴一派雄燕都。
26、蒋维崧先生平生崇敬沈尹老的书法造诣,坚持沈尹老的书法美学观念,但师承而不蹈袭,在自己勤奋的艺术实践基础上,追寻独具风采的艺术个性,故能别开生面,自树一帜。
27、秀水朱彝尊称其诗不蹈袭前人,如俊鹘生驹,未可施以鞴,著有《许有介集》。
28、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年三十,膂力绝人,善骑射,稍长,折节读书,吐辞为文,不蹈袭故常。
29、作诗极刻苦,喜出奇语,不蹈袭前人。
30、《京江画征录》中说:“张鉴画格多自出,不蹈袭前人,气象雄伟,真足涵盖一切。反其意而
31、晏元献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
32、学贯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
33、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禹王洞洞口海拔1768米,洞内常年恒温8?11℃,盛夏之时,洞内凉气习习,隆冬季节,洞里温暖如春。
34、弟子,为文不蹈袭前人,独步当时。
35、李贺写诗,是力求不蹈袭前人的,这里偶尔翻用,手法也空灵奇幻,别具新意。
36、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37、我们不能再蹈袭前人“训政论”的错误。
38、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39、不但学力博赡,而且能自出新意,不蹈袭他人陈迹。
40、他落拓不羁,文章不屑蹈袭前人成就,往往据尽人皆知之史实,发新颖独到之见解。
41、没有巩固的和平与团结,没有人民的动员,抗战的前途便会蹈袭阿比西尼亚的覆辙。
42、童时与仲兄况同伺伯兄铨出,潜取其所绘古图稿本焚之,曰:“画须自出手眼,何蹈袭前人为?”故每画必对花写生,曲尽娟妍秀冶之致。
43、清朝著名学者郭嵩焘曾说,为文“务出己意,耻蹈袭前人”。
44、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
45、他把这种浅易平实的词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极要用工,旬锻月炼中,看到了法度背后的自然而然;从不蹈袭前人语意中,发现了清空中的意趣;从簸弄风月、陶写性情中,悟出了风月之外的骚雅。
46、米芾传》:“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轧辙。
47、杨诗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撤语僻词,写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
48、先生史论,总不肯蹈袭前人,从不泥显学之说,尤不为权威之见所惑,对风派奉命史观更不以为然,固以为历史研究法优于一切,尝谓:“凡研究一事一物,欲得其完全知识,不外三种方法:第一,科学研究法;第二,哲学研究法;第三,历史研究法。”米芾这首中秋词,写法巧妙,除上片结拍点出“明月挂高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然而却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个银色世界之下的优美境界之中,写得清空而不质实,正体现了他“不蹈袭前人轨辙”的创新精神,表现了米芾的特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