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违造句,乖违拼音,乖违什么意思

乖违:guāi wéi 基本解释:(1) [disorderly and abnormal]∶错乱反常寒暑乖违(2) [contradictory;conflicting]∶违反(3) [separate]∶分离中岁多乖违,由来难具叙。——南朝梁· 何逊《赠江长史别》●详细解释:1. 背离;违背。 汉 王充 《论衡·顺鼓》:“乖违礼意,行之如何?”《晋书·秃发乌孤载记》:“及吾承业,诸部背叛,邇既乖违,远何以附,所以泣耳。”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2. 隔绝;离散。 晋 陶潜 《于王抚军座送客》诗:“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南朝 宋 鲍照 《代邽街行》:“念我捨乡俗,亲好久乖违。” 唐 韦应物 《答令狐侍郎》诗:“朝宴方陪厕,山川又乖违。”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四折:“我则道夫妇分离,父子乖违,怎能彀再得团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 生 谢曰:‘娘子仙人,相耦为幸。但有祸患,恐致乖违。’”3. 失误;不当。《周书·宣帝纪》:“动止所为,莫不钞録,小有乖违,輒加其罪。” 宋 欧阳修 《论乞建议元昊通和事状》:“及其处置乖违,岂能掩蔽。”《明史·杨嗣昌传》:“比下军前,则机宜已变,进止乖违,疆事益坏。”4. 反常;颠倒。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六:“若四时失运,寒暑乖违,则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彗孛流飞,此天地之危诊也。” 清 恽敬 《春秋说下》:“是非乖违名实紊乱。”5. 不如意;挫折。 南朝 梁 何逊 《赠江长史别》诗:“中岁多乖违,由来难具敍。”《隋书·贺若弼传》:“如事有乖违,得葬 江 鱼腹中,死且不恨。”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 乖违 guāiwéi(1) [disorderly and abnormal]∶错乱反常寒暑乖违(2) [contradictory;conflicting]∶违反(3) [separate]∶分离中岁多乖违,由来难具叙。——南朝梁· 何逊《赠江长史别》

1、中岁事乖违,烽烟暗两京。

2、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

3、湖人虽坐拥良将,奈何时运不济、命途乖违,适值凯尔特人大行其道,湖人五次与之会猎中原均狼狈败阵。

4、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

5、词徒妙好,连类顿乖违。

6、一百四仁爱下施,则人不凋弊;教令失度,则政有乖违。

7、逮乎石门路阻,襄邑兵摧,怼谋略之乖违,耻师徒之挠败,迁怒于朝廷,委罪于偏裨,废主以立威,杀人以逞欲,曾弗知宝命不可以求得,神器不可以力征。

8、时诸贤圣知众乖违,便舍鸡园,欲住佗处。

9、胞宫病,多因先天秉赋不足或经期、产后失调、饮食劳倦、七情内伤、伤于房室及六淫之邪内侵等,致脏腑失和,冲、任、督、带失调,气血乖违,气机阻滞,瘀血内停于胞宫,滞而不行,日久成积。

10、中岁多乖违,由来难具叙。

11、然老臣不以为然,老臣以为徙于兗、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

12、领秦王宗翰千户,攻下中、西两京。中岁事乖违,烽烟暗两京。

13、家庭和睦,蔬食尽有余欢;骨肉乖违,珍馐亦减至味。

14、背时,谓言行与时乖违。

15、第五是爱别离苦,眷属亲朋,名位权利、一切爱乐乖违离散,不能共处,可见爱离别之苦。

16、而终不以非法非律非贤善行劝化有情乖违于理。”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17、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

18、退而复采朝廷之阙失,政令之乖违,可以为保邦御俗之方、去蠹国残民之贼者十事,复为书,并上闻。

19、或遭遇到疾病祸患,被灾厄苦难萦系缠身,成了囚犯被人拘禁受苦饥饿消瘦羸弱,没有亲人看顾招待,或被人嫌他秽贱,抛弃于街头马路,因此直到命终气绝,都没有亲人去救助治疗,而且死在野外,身体膨胀臭烂腐坏,一直受到太阳曝晒雨打风吹,终于白骨飘零没有人收埋,寄魂他乡异土,便和亲人家族永远长别乖违,而且违背辜负父母慈爱养育的恩德和寄望。

20、根据展出的“河北监察使署”函覆调查公文显示,当时川岛芳子枪决后不但“陈尸监外,供人参观拍照”,且检察官三次覆验,传闻显系“乖违事实之虚构”。

21、此编主要杂论经义异同及史传谬误,博洽详明,“实能正经解之乖违,订史传之阙误”(《考古编》张海鹏后识),多有可取。

22、《诊家正眼》曰:“促脉之故,得于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

23、五港口,准英船赴彼通商,须议定进、出口货物税饷则例一款,业经会议条例,通行遵照;又和约议定后另有紧要数款,必须议明酌定,以为万年和好之确据,兹钦差大臣、公使大臣商议悉臻妥协,彼此所见皆同,为此谨立条款,作为善后事宜附粘和约一册,凡此条款实与原缮万年和约无异,两国均须专一奉行,切不可稍有乖违,致背成约。

24、俱摘取正文,分条详考,据经传以驳乖违,参班、荀以究同异;凡文有差讹,注近附会,一一析而辨之;甄综探讨,实事求是。

25、《与茂昭诏》:“如或乖违,续有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