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体造句,俗体拼音,俗体什么意思

俗体:sútǐ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格调不高雅的文体。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郭绍虞校释引陶明濬《诗说杂记》:“俗体者何?当是所盛行如应酬诸诗,毫无意味,腴词靡靡,若试帖等类。”2.指俗体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其在中书,堂吏书牒尾,以俗体书宋为宋。公见之,不肯下笔。”元周伯琦《六书正讹序》:“虽或辨其舛戾,而犹淆以俗体。”★不风雅的诗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话》:「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世俗通行的字体,相对于正体而言。形容庸俗的样子。称人的肉体。

1、如果将“?”字写作为“台”,并不会被视为简体字/俗体字。

2、泼水的传统习俗意谓着可以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利,重新出发新的一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3、我一度认为颓废里含有高度的忠诚,而幻灭,无疑是一种痛快的自虐,不屑与笑眯眯的世俗体制多费唇舌,遂转过头去,不言不语,调自己的酒,把生命调成只有自己才喝得出来的具有甜酒味的死亡。简媜 

4、每一字楷书上列俗体字,下列《说文》中的小篆及反切,《说文》以大徐本《说文》为主。

5、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颁布,将一部分俗体字定为正体,同时废除了一大批俗体字,对汉字的规范起了积极的作用。

6、本书所收文字包括篆文(即小篆)、(古文壁中书)、籀文(大篆)、或体、俗体。

7、合乎规范的字就是正体字或正字,不合规范的字就是俗体字或俗字。

8、许多已发现的埃及纸草书文献都系用世俗体所书写。

9、为秦篆之俗体。

10、正体与俗体有时对称。

11、里所收俗体字极多。

12、俗体字,异体字的一种。

13、因为“肖”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

14、实际上俗体字,或简体字,一直都在民间流传。

15、俗体指在民间流行的字体,限于小篆。

16、诗号:凡胎俗体红尘爱,英雄美人现世灾;九天云里芙蓉苑,世间男子叩门来。

17、隋唐以后,汉字字数急骤增加,并有大量的俗体字和简体字出现,因此“声旁”纯属借用的现象越来越多了。

18、指文字的讹体与俗体。

19、《万历野获编?王师竹宫庶》:“信阳王师竹宫庶,与先人最相善,且不拘词林前后辈俗体,博洽虚心,过从甚密。

20、这种写法,源自流行于当时的“万”的俗体。

21、传承而来,故应称为正体中文、正体字(和“简化字”、“俗体字”、“异体字”相对)。

22、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

23、探访活动,文化笔会,民俗体验,文化研讨等等。

24、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25、等,都可视为俗体。

26、形体很不统一,笔画草率,简体、俗体大量涌现。

27、不以为俗体别字。

28、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29、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

30、声”采用俗体字,删除了繁体字“声”的大部分,只留下左上角。

31、至此骈体与文言同衰,新诗和俗体勃兴。》里所收俗体字极多。

32、对田一隽不媚俗体的诗文之风表示了赞赏。

33、举办民俗体育活动寻找童年的乐趣。

34、编者将文献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俗体字改为相应的简化字和正体字;对文字错衍脱漏的订正,简单的用符号标出,复杂的用文字说明。 

35、一百宋、元、明的有些书坊刻本,刻售的戏曲小说,为了节省工时,降低成本,大量手写俗体。

36、大众体又称书信体或土俗体,它是僧侣体的简化。”、“俗体”或“破体”等,如“尔、盖、刘”。

37、在《维也纳世俗体交蚀征兆纸草书》中,保存着埃及星占学的几套时间分野体系。

38、③东部民俗体验区。

39、元刊本错字俗体太多,脱文衍字不少,加之版子断烂,字迹漫漶,阅读颇为不便。

40、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宋元以後在戏曲小说刻板书里还经常应

41、俗体字最大的特点是改变笔划?而有的字声旁也有更改。

42、1998年授权成立青岛市民俗体育协会。

43、尺二”即指当时“尽”字的俗体“尽”字。

44、最终,文化的媚俗体现为庸俗化了的审美趣味。

45、举办民俗体育活动寻找童年乐趣。

46、诗『句』讲求自然、精妙、灵动;诗『字』力求准确、生动、劲节;关于诗『法』,《沧浪诗话》忌五俗之论与《作诗百法》戒诗病之论相类,其文说道,“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47、是书根据《说文解字》,以辨俗体之讹。

48、新的建议与神职人员和俗人都有关系。至此骈体与文言同衰,新诗和俗体勃兴。

49、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50、但迄今遗存的章草字迹,俗体多,规范少。

51、一百七人们在开药方、写唱本、写私信时使用的笔画简单的字,被称作俗体字,与官方用来写史书、习书法的“正体字”并行存在,难登大雅之堂。

52、梵,即?之俗体。

53、世俗体文字:它是祭祀体文字的草写形式。

54、这种习俗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孝道理念。

55、知其第不以俗体入篆尔,作隶则未尝不谐俗。

56、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

57、创刊号上发表提倡简体字的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

58、(清)毕沅撰《经典文字辨证书》载:?为?的俗体字,美好的意思。俗体字:一般人会在非正式场合且手写时(如笔记)使

59、宋洪迈《容斋三笔?五俗字》:“书字有俗体,一律不可复改者,如冲、凉、况、减、决五字,悉以水为冫(笔陵切,与冰同),虽士人札翰亦然。

60、在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

61、弄清这些俗体字、假借字及避讳字,对敦煌写本相书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62、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

63、诗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盖俗体也。

64、他还主张统一国语、续一读音、改革文字、提倡白话文、在教学中采用俗体字、改用阳历、注重实利、手工教育。

65、宋、元、明的有些书坊刻本,刻售的戏曲小说,为了节省工时,降低成本,大量手写俗体。

66、异体字、俗体字之书迹不多时,一般与原体排在一起。

67、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

68、这种书体,被称为“粗俗体大写”[2]。

69、作者在“制从”句下注云“微之长庆初知制诰,文格高古,始变俗体,继者效之也。

70、在其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

71、中国出版界前辈陆费逵早在1909年即撰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第一次公开提倡简体字。

72、这就导致出现了僧侣体和世俗体字体。

73、维也纳指该件收藏地(本书中称引纸草书而冠以地名者,皆同此例),世俗体(Demotic)指该纸草书所使

74、俗体字在历代碑帖里很多,在六朝时的一些碑刻就有不少,到隋唐时更加增多,以至影响到著名的书法家。

75、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