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官司造句,笔墨官司拼音,笔墨官司什么意思
笔墨官司:bǐmòguānsī 基本解释:[battleofwords;controversyinwriting;writtenpolemics]指用文字进行的论战●详细解释:指书面上的争辩。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大约是因为‘本来已经说不胜说’,或者在矫正‘打笔墨官司的时候,谁写得多,骂得下流,捏造得新奇就是谁的理由大’的恶习之故罢。”马南邨《燕山夜话·昭君无怨》:“如果我们陷到那些材料中去,必然引起无谓的纠纷,打不尽的笔墨官司,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没有帮助。”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鱼饵·论坛·阵地>》:“并且攻击进步的文艺界说,‘与他接近的人们,不知应该怎样爱护这样一个人,给他许多不必要的刺激和兴奋,怂恿一个需要休养的人,用很大的精神打无谓的笔墨官司’等等。”★◎笔墨官司bǐmòguānsi[battleofwords;controversyinwriting;writtenpolemics]指用文字进行的论战★以文字作书面上的争辩。
1、在处理王潜明后事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误会”,不仅激化了所谓婆媳家庭矛盾,还致使罗、王两亲家笔墨官司愈打愈烈,最后终于导致了罗、王“三十年金石之交”破裂。
2、多年来,文人墨客打了不计其数的笔墨官司,其结果是越打越乱,把人们投进十里烟雾之中,连上帝也说不清楚。
3、姜氏第16代孙姜益吾的上祖在巷南建一大宅,叫姜氏龙庭,有盖赵之意,他住巷头如鹤立鸡群,且与盐城官员来往,专与赵姓打笔墨官司。
4、这哪里是学术争鸣,简直是无聊的笔墨官司。
5、而如果它们真的流传后世了,用它们即可判明古文经和今文经的真伪,何来其后古今经文真伪之争的笔墨官司!
6、出版界战火未熄,诗坛烽烟又起;笔墨官司尚未尘埃落定,网络沙场早已悄然铺开。
7、记者:有关红学的话题好像一不小心就打上了笔墨官司,您怎么看?
8、即使是知识水平、文化程度很不低的文化人,彼此间出现些误会或笔墨官司,因不愿道歉或不接受道歉而成冤家的也不鲜见。
9、光是二十四桥的桥名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
10、语出:清?许叶芬《红楼梦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非仅为懵懂辈饶舌,打无谓笔墨官司也。
11、这不是学术争鸣,只是一场无聊的笔墨官司。
12、黄石又把整件事情从头到尾想了一遍,惊骇地发现自己就是先看过袁崇焕这则奏章,也打不赢这场笔墨官司。
13、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只要“还能写下去,我实在舍不得时间去打那些无头的笔墨官司了”(见《并非有趣的自述》)。
14、《<尝试集>自序》:“但是我若没有这一班朋友和我打笔墨官司,我也决不会有这样的尝试决心。
15、事实上,因为被指控抄袭而从笔墨官司打到法院官司的情况屡见不鲜。
16、这场打了二十年的笔墨官司,至今仍无定论。
17、前者奉行扯皮主义,后者专打笔墨官司。
18、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天皇准备履行任命鸠山组阁手续时,占领军当局发出开除鸠山公职的整肃令,理由是他在战时出版的《世界之面貌》一书中,吹捧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经过笔墨官司,鸠山被迫离开政坛,因此被称为“悲剧政治家。
19、这场笔墨官司,一直打到中央领导同志出面干预才算休止。
20、来到阿姆斯特朗大学任教的第二年,吴国桢即与《亚洲研究》杂志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笔墨官司。
21、民和客家民不单不是岭南人,连汉人都不是,为此客家人与广府人打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笔墨官司,客家学也由此显端。
22、单桥名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
23、为了南岳“禹碑”,自宋逮明至清,文人学者们不知作了多少的考证,打了多少次笔墨官司。
24、这是一桩名震海内外的笔墨官司。
25、关于人性与阶级性问题的笔墨官司就有意气用事的成份。
26、从此这两个昔日志同道合的人变成了针尖对麦芒的冤家,互相打着笔墨官司,谁也不让谁。
27、如果怀着这种想法开展教育评论,其结果必然是意气之争的笔墨官司,对教育的发展毫无益处。
28、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
29、在学术上,他俩打了几十年笔墨官司,在感情上,他俩又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30、这不是学术争鸣,只是一场无聊的笔墨官司。
31、为了和李嘉图在相关问题上取得一致,避免无谓的笔墨官司,马尔萨斯主动结识了李嘉图。
32、毛泽东所说的“笔墨官司,有比无好”,好就好在有利于艺术和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33、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
34、布施鲍姆经历了9个小时的手术和漫长的“笔墨官司”??修改自己的性别和名字等个人资料。
35、当时因为怕引起“笔墨官司”,我只好“和稀泥”两边都不登,但卞公的“激情”说,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36、在学术上,他俩打了几十年笔墨官司,在感情上,他俩又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37、当时毛泽东支持打这场官司,认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38、如果把这个“存目提要”抄录下来,和钱书对读,那将是极有兴味的事,你会发现,笔墨官司是多么无聊了。
39、这样一来,人物关系理顺,简单明了,省去许多麻烦的笔墨官司。
40、最后是笔墨官司不断,弄得愁事不断,严重干扰了正常生活和创作。
41、但是,这场笔墨官司并没有从此结束,它继续吸引着后来的探索者。
42、为了南岳“禹碑”,自宋逮明至清,文人学者们不知作了多少的考证,打了多少次笔墨官司。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
43、人们赞美高二适敢于凭真理和大人物打笔墨官司的非凡勇气。
44、推波助浪,闹了一场笔墨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