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杖造句,策杖拼音,策杖什么意思
策杖:cèzhà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拄杖。也称杖策。三国魏曹植《苦思行》:“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唐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策杖时能出,王门异昔游。”仇兆鳌注:“慈水姜氏曰:杖策者,策杖而行……则古人於杖,虽少年皆用之矣。”唐白居易《残春晚起伴客笑谈》诗:“策杖强行过里巷,引盃闲酌伴亲宾。”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一:“公(司马光)不喜肩舆,山中亦乘马,路险,策杖以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冯京﹞思欲静坐养神,乃策杖徐步入后园中。”清顾炎武《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扶杖。三国魏.曹植〈苦思行〉:「策杖从吾游,教我要忘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王丞相拜司空,桓廷尉作两髻、葛裙、策杖,路边窥之。」
1、图绘山水一区,高山云锁,溪水自山间流淌,草桥横架,一人策杖前行,远山隐现,茅舍隐于林木之中,意境清谧静逸。
2、策杖登临多古意,岂须鲈脍忆江东。
3、以《古木寒泉图》、《溪桥策杖图》、《寒原宿莽图》等作品为代表的粗笔水墨山水显示文徵明绘画的另一种风格。
4、二上班时,和好友梁实秋策杖而行,在日本人开的“吴服店”买套“和服”当工作服,沿着蜿蜒的山路踽踽而行风神潇洒;下班后,带着孩子一起踏浪嬉戏。
5、有一老人策杖于前,问曰:“君子何叹?
6、《游长宁公主流杯池》诗之十三:“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
7、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8、万壑千岩随心出,且容先生策杖行。
9、策杖发西?,载过东城湄。
10、朝来策杖探消息,香处初开一两枝。
11、策杖萦纡寻远径。
12、某月某日铁冠道人策杖出关。
13、招隐诗曰:策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14、策杖一幽寻,潺潺两涧水。
15、手不策杖,有时行至郊外亦不知疲。
16、“寻幽探胜入罗浮,乘醉策杖觅归途。
17、又如:策杖(执持拐杖。
18、有诗曰:“策杖寻幽尝,声闻水未钟,山深黄鸟乱,径转白云封。
19、此处选《涧道寒泉图》,画山涧丛树,一道清流顺山而下,二三僧者策杖越溪石而行。
20、已巳初夏,策杖过余,须鬓飘然,年已八十有一矣。
21、守卫上奏说,某月某日,看到铁冠道人策杖出关。
22、唐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诗之十三:“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
23、在平时“农月,亲课耕耘刈获,远则乘马,近则策杖,勤于事者勉之,晏出早休者训励之”。
24、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
25、著名的双尖峰,如镂管写天;铁障峰,高耸色紫;铁船峰,酷肖舟艇;绛霄峰,似排牙列戟;老人峰,如着古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还有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抱龙峰等,各具神韵。
26、上部峭峰陡起,雄伟奇特,茫茫的白云如海;中部一座两层楼阁,院内2人对坐而弈,一书童持物前来;下部溪水如镜,路有3人,长者策杖信步前行,后随2个小童,一背负较大的酒葫芦,一肩负长大的琴囊,似是赴约入山而来。
27、山上岩峰罗列,风貌各异:双尖峰,如镂管写天;铁船峰,似舟艇启航;老人峰,如着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还有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等,神韵别具。
28、场、沐浴潭、鱼乐园等游乐设施,使公园成了黄发稚儿生机盎然的开心宫;童颜鹤发老人们策杖吟咏的无忧谷;青年游人忙中偷闲的快乐地。
29、策杖四海空归来,蘅?满把无人识。
30、久不出山,以故人黄中通辈官岭外,芒革奚(草鞋)策杖,渡潇湘,下滩水,于炎荒寥落中共谈咏焉。
31、第八开:画板桥流水,桃林策杖。
32、文人策杖其间,或吟咏啸傲,或挥毫落墨,尘思烦虑,令人澄透。
33、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
34、余策杖独前,愈下愈不得路,久之乃达,其岩雄拓不如卢岩,而深峭过之。
35、因岁歉,策杖负檐与其族属来归。
36、策杖探蛇穴,言者多失旨。
37、曰:策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38、策杖登岳:拄着手杖攀登衡山。
39、曹子建诗:“策杖从我游”。
40、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游客既可策杖观光,又可乘船赏景。
41、策杖此经过,跳墩谁停立。
42、自是日,令老僧为导,策杖寻花,高下深僻,无所不到。
43、独奈华峰隔烟雾,时劳策杖上崔嵬。
44、1581年作策杖携琴图钱镜塘收藏,吴湖帆题签。
45、虚洞策杖鸣,低云拂衣湿。
46、佛陀闻次,便辞老叟,策杖西归。
47、积雪浩初晴,探寻策杖行。
48、策杖驰山驿,逢人问梓州。
49、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50、佛陀闻次,便辞二老叟策杖西归。
51、关山万里望中收,策杖危岩最上头。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
52、其间或有未明悉者,举凡山邮旅亭、僧坊肆壁、荒区野冢、残碑断刻,父老之所传闻,纳之所书记忆,近则策杖以求,远则行舟以访,搜剔讲座,靡有缺遗,竭尽心力。
53、乃策杖披裘,隐于永兴西山。
54、探幽有余兴,策杖遂追攀。
55、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
56、一长者策杖前行,尾随二童,一负葫芦,一负琴囊,为赴约入山而来,巧妙地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隐者生活画面。
57、」绘林逋策杖於水湄月影梅枝交映之间。
58、沈周以士人悠游林下的生活场景为主线,或疏林策杖,或骑驴访友;或山堂论道,或水榭读书;或清溪垂钓,或秋江放棹,一路浅山秀水,草木亭台,正是一派吴中风光。
59、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
60、别有青山路,策杖访王孙。
61、唐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诗之十三:“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
62、“常策杖携琴,游敖山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