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痱造句,风痱拼音,风痱什么意思
风痱:fēngfèi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中风病。宋黄庭坚《送刘季展从军门》诗之二:“仙家耕耘成白璧,道人煑掘起风痱。”任渊注:“痱,音肥。韵书曰:风病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三·黄耆五物汤》:“治风痱身无痛、半身不遂、手足无力、不能动履者。”
1、中医学认为本病属头晕、颤振、痿证及风痱范畴。
2、何老指出,刘河间除创立了如防风通圣散等大寒清解的方法外,还创立治“风痱”的地黄饮子,方中的附子、肉桂、巴戟、肉苁蓉、熟地黄、山茱萸等都是大温大补之药,怎能说他是寒凉派?又如李东垣,从脾胃为元气之本立论,创立补中益气汤等许多升阳补气方剂,被说成是“温补脾胃派”。
3、百会、风府、天柱以通调手足三阳及督脉经气,以熄风疗痱;曲池、外关、悬钟疗其风痱;金津、玉液、通里治舌纵失语。
4、(《千金方》)②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
5、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痱”、“血虚”、“痿证”范畴。
6、【方剂主治】中风痱,身体不自收,口不能语,冒昧不识人,不知痛处,但拘急,中外皆痛,不得转侧。【主治】中风风痱,肢体缓纵不收,皮肤不知痛痒,口不能言,不省人事,产妇出血较多,及老人、小儿见上述症者。
7、该病属于中医中风、风痱等病症范畴,乃由风、痰、瘀血阻滞于脑络或肾虚精亏所致。
8、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风痱。
9、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10、《备急千金要方?诸风》治疗风痱
11、《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治风痱用换骨丹、疏风顺气圆、八宝回春汤等方。
12、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类,使中风病分类更为具体。
13、惟贼风痱缓不收,其义未详,不敢强解。
14、【注】经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卫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此谓虚邪贼风之中人也,荣卫虚则其入深,久留发为偏枯半身不遂也,荣卫实则其入浅,即作经脉偏痛风痹病也,八风五痹之病,荣卫实者,则以续命汤、换骨丹发其荣卫之邪,风痱偏枯之痛,是荣卫虚,则当以此汤补其荣卫之虚也,故君黄耆以补卫,臣桂芍以补荣,佐姜枣补而兼通以和荣卫也,此方乃小建中汤之变制,加黄耆减甘草饴糖者,是其意在补外而不在补中也,若左半身不遂,则加当归以补血,右半身不遂,则倍黄耆以补气,手软倍桂枝,足软加牛膝,筋软加木瓜,骨软加虎骨,元气虚加人参,阳气虚加附子,在临证者消息之,久久服之无不应也,如外风邪盛,则又当从事乎,羌活愈风汤,补而散之可也。
15、【主治】中风风痱,肢体缓纵不收,皮肤不知痛痒,口不能言,不省人事,产妇出血较多,及老人、小儿见上述症者。
16、《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录《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17、参见风痱条。
18、《本草汇言》称它:“凡历节风痱周身走注,痛极不能转动者,煮汁饮之即定。
19、本病《内经》称之为“偏枯”,历代医家又名为“风痱”、“卒中”等等。
20、治风痱身无痛,半身不遂,手足无力,不能动履者,久久服之,自见其功。
21、胃中邪气者,即邪热也;贼风痱缓不收,皆血分有热,湿热伤阴之所生也,入血分以泄热,散结逐腐,则诸证靡不瘳矣。
22、【方剂主治】风痱,身体不能自收,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坐不得卧。
23、保存白菜的方法就是腌藏,聪慧的陕北妇女烹制的酸白菜熬洋芋是民间最普遍的吃法,酸味新颖,口味鲜美,风痱一时。
24、④风痱(晚期梅毒脊髓痨)《新中医》(1985;6:16):
25、凡吐血、衄血、崩血、便血,血热流溢于经络者,捣汁服之立止;凡历节风痱周身走注,痛极不能转动者,煮汁饮之即定。
26、一般叫风痱,类似偏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