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举造句,荐举拼音,荐举什么意思

荐举:jiàn jǔ 基本解释:[introduce; recommend;propose sb. for promotion] 推荐荐举贤才●详细解释:介绍;推荐。《汉书·杨恽传》:“郎、謁者有罪过,輒奏免,荐举其高弟有行能者,至郡守九卿。”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穀,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 宋 陈亮 《铨选资格策》:“然 庆历 间, 范 富 诸公思救磨勘荐举之弊,欲去旧例,以不次用人,而案百吏之惰。” 老舍 《二马》第二段二:“有人给他往学堂里荐举去教英文。”★◎ 荐举 jiànjǔ[introduce; recommend;propose sb. for promotion] 推荐荐举贤才★推举。《儒林外史.第七回》:「礼部侍郎徐,为荐举贤才事,奉圣旨,庄尚志着来京引见。」《文明小史.第二○回》:「现在要请几个人先去编起教课书来,就有人把我们两个都荐举在内,目下再过两三天,就要去动手。」也作「荐举」。

1、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之后,随着朝代的更迭、时间的推移,荐举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从春秋战国时的“立贤无方”向“有方”(即制度化)的发展;二是从义务向权力的过渡(即渐成为官吏依品级、地位享有的权力及政治待遇之一);三是荐官与举士的分途及荐官专门化的倾向;四是逐渐向吏干及资序的倾斜。

2、如:破暝(傍晚);破题儿(开始;开头);破蒙(启蒙,教小孩子开始认字);破天亮(破晓);破白(谓候选或依资格可以升职的官员第一次得到上级的荐举状);破春(入春);破夏(入夏);破秋(入秋);破冬(入冬)。

3、元刘?《隐居通议?骈俪一?总论》:“大则培植声望,为他年翰苑词掖之储;小则可以结知当路,受荐举。

4、在南宋人的文集中,大量记载了南宋人对荐举之弊的议论,并寻求治弊的良药。

5、试析我国古代荐举与科举选官制的利弊

6、难怪琥帝听完此歌,不禁发出“世岂有此人乎”的喟然叹息了-李夫人在这样的时刻被荐举、召见,正适合于李延年这首非同凡响之歌所造成的情感氛围。

7、及居大位,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

8、以荐贤为“至公之道”的社会观念为文人干谒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前提;荐举之现实影响力增强了干谒行为的必要性。

9、沆进言三弊曰:“近臣保荐辟请,动逾数十,皆浮薄权豪之流交相荐举。

10、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

11、当时中书省任官多近臣举荐,刘沆向皇帝进言指出其三弊:一、近臣保荐,授非公选,多出私门,浮薄权豪之流交相荐举,互以贸易,以致不能选贤任能;二、任人唯亲,造成“当入川广,乃求近地;当入近地,又求在京”,边远贫困之地无人愿去;三、奖罚升迁,“常格虽存,侥幸尤甚,以法则轻,以例则厚,执法者不能持法,多以例与之”,以致赏罚不明。

12、凯文无法停下继续展开这摞钱。其二,论荐举之法虚文无实。

13、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荐举博学宏词。

14、施文庆又呼朋引类,荐举同党,一时由白衣而拔擢为达官显宦者五十余人。

15、高宗先后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及诸州牧守荐举武勇之才。

16、又列举当时“五弊”:一曰取士之弊,代笔传义公行,富人以贿得科第;二曰养兵之弊,冒名寄籍,缺额不补,懦弱不汰,一有草窃,辄动御前之军;三曰理财之弊,以横敛、预借、重折、苛政为能;四曰刑狱之弊,故纵大辟,淹留奏案;五曰荐举之弊,非权要请托,则谬举亲旧。

17、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经宣武军节度使卢钧荐举入朝策试,并于次年被授进土及第的李颜升;唐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被封为怀化将军的李珂末均大食国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后的赐姓。

18、杨侯刚成年,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

19、以查嗣庭趋附隆科多,曾为其所荐举,至是查出日己二本,“悖乱荒唐,怨诽捏造之语甚多”,命革职?交三法司严审定拟。

20、我可以请您作我的荐举人吗? (我可否在求职信中把您的名字列入其中? )

21、应令有司严察,流民过境,实系被灾,方准资送;藉端生事者究惩。请令督抚速行举劾,凡经荐举者,改行易操,一体严察,不得偏徇。

22、其后,尚书省奏差除,上曰:“丞相良弼拟注差除,未尝苟与不当得者,而荐举往往得人。

23、明洪武四年与六年(1371、1373),朝廷诏徵儒士,知府两次荐举,陶宗仪均以病辞,说:“为巢父,为许由,为严子陵,击壤而歌,以为太平之草民,不亦可乎。

24、士人得之有登进荐举之荣。

25、有了这两种人,便又去呼朋引类,你荐举我,我荐举你,市井无赖少年,多来倚草俯木,献技呈能,掇臀捧屁。

26、宋代的荐举制度在铨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人能否改官,全凭荐举一途。

27、自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世家大族垄断了品第人物;荐举官吏的权力,州郡僚佐的辟署,实际上又为世家大族所左右。

28、宋朝因荐举而改官者对举主自称“门生”。

29、端华又向奕?荐举了他的六弟肃顺。

30、举人自代制度、冬荐制和县令举是唐代几项主要的荐举制度。

31、绿林豪杰们以邓禹青年有为,通晓文韬武略,争相荐举;但邓禹深知刘玄庸碌无能,不肯答应。

32、为了保证考核得实,他提出,当抚按考察后,“即将其所举、劾,令河南道发单各道,一一细加咨访,如考察之例”;在吏部考功司、都察院河南道及吏科“各立荐举簿一扇”,每遇抚按举、劾疏至,即记录在案,以备对照,“滥举必罚”;内、外官员“互相觉察”,“若有不公不法,通同故纵,以致属下举首、百姓告发,俱当连坐”。

33、第二年派往清帝游猎地热河(今河北、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理刑司,他对这一带盗乱处置得当,经都统荐举升员外郎、简授御史,监察江南福建等道,不久,即掌管京畿道。

34、所推重,荐举入武英殿校勘书籍。

35、第四部分从六个方面评价荐举连带责任制度的积极历史价值;

36、谓乡大夫自乡小学荐举贤能而宾礼之,以升入国学。乡大夫耆宿人等劝臣一行,冀得少补朝廷,回荫乡郡也。

37、第一是亲近亲族,第二是尊敬故旧,第三是荐举贤人,第四是任用能人,第五是抚慰有功的人,第六是尊重尊贵的人,第七是提拔勤劳的小吏,第八是礼敬宾客。

38、察举其实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

39、在南宋人的文集中,大量记载了南宋人对荐举之弊的议论,并寻求治弊的良药。1棕枝主日标志着两千年前耶稣在耶路撒冷凯旋归来。根据圣经的记载,当时,人们向路上扔棕榈枝欢迎耶稣。

40、接着,因为西北战事,左宗棠奉命奔赴甘陕,乃荐举林则徐的女婿、原江西巡抚沈葆桢继任福建船政大臣,同时奏明清廷,称胡雪岩“才大心细”。

41、赵鼎传》:“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42、乾隆时,曾荐举博学鸿词,不遇。明年,蔫试“博学鸿词”,报罢。

43、后来,曾五次被荐举为漕台(漕运总督),三任其职。

44、所属守令,敕於保题荐举时,分列贤员、能员,然后条疏实事於下。

45、道教领袖们利用其政治地位,积极救助战乱中的民众并向朝廷荐举儒士,所以道教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信仰。

46、清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以病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