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士造句,魁士拼音,魁士什么意思
魁士:kuí sh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大学者。《吕氏春秋·劝学》:“圣人生於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高诱 注:“魁大之士,名德之人。” 唐 韩愈 《郑公神道碑文》:“名人魁士,鲜不与善。”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若本朝尚科举,显人魁士,皆出寒畯,观此可见世家气象。” 清 何绍基 《<使黔草>自序》:“伊古以来,忠臣孝子,高人侠客,雅儒魁士,其人所诣,其文如见。”★尊显而有学问的人。《吕氏春秋.孟夏纪.孟夏》:「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1、郑魁士享年73岁,赐谥忠烈。
2、郑魁士的英勇得到朝廷的嘉奖,加任提督衔。
3、他经常阅读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城台各界人士多乐与交游,被人称为魁士达人。
4、咸丰六年(1856年)春,郑魁士又奉命剿灭捻军,先后辗转于安徽、河南。
5、同治五年(1866年),捻军向北进攻,震动畿辅,郑魁士再度应诏出山,赴直隶东路协剿。
6、光绪年间的一位举人,名叫傅康衢,考名运亨,字魁士,一号尧农。
7、官兵们都劝他静养,可郑魁士裹好伤,就继续投入到血战中,直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创伤加剧,才奏请开缺,回籍调养。
8、只要是品德优良可靠的人,都可以成为家族的魁士;魁士有了独特的才干和胆识、业绩,就可以培养成为魁宪;魁宪如果有大局观、长远观、宏观视野和能力,就可以培养成为魁首;心态宽仁厚重、心胸远大的人,才能成为族魁。
9、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郑魁士从家乡入伍,道光初年,因军功升湖南提标守备,道光三十年(1850年)之后,历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赐号沙拉玛巴图鲁。
10、他为人慷慨,并有胆略,散金结友,所交多为奇人魁士。
11、到王魁士这一代家有草地1800亩,旱地3600亩,房屋268间,店铺四处。
12、嘉靖中知县尤时雍初建石桥,后复倾圮,数年以来素欲建桥而未有主者,万历中知县陈魁士始建。
13、劝学》:“不疾学而能为天下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14、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有也。
15、他又奉诏督办宁国军务暨帮办东坝各处军务,郑魁士虽贵为封疆大吏,每临大阵,仍冲锋在前,以致“创伤积鲮”。
16、郑魁士从戎征战,先后治军四十多年。
17、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有也。
18、咸丰八年(1858年),郑魁士调往南京,会剿太平天国军,并因功授浙江提督,成为独当一面的从一品大员。
19、当时,庐州城和各县都已被太平天国部队攻陷,郑魁士率部打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还是没有攻下庐州城,第二年,他亲自带兵潜到城墙下面,搭起云梯,爬上城楼,将城攻克。
20、西捻军临近天津后,恭亲王奕?即命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率洋枪队加强防卫,命绥远城将军定安、副都统富和、提督郑魁士各率所部增援天津;命侍郎恩承、副都统玉亮所部赶赴武清(今杨村)设防;并无耻地指使崇厚通知英国、法国炮船协同防守天津。没有族魁,没有核心的领导者,家族的心很难凝聚;没有魁首,没有各个领域杰出的统领者,家族事业就很难做成大事,也很难实现长久的成功;没有或缺乏魁宪,没有年轻的后备的干才、人才,家族事业迟早会走向衰败;没有或缺乏魁士,没有足够多的基础人才,家族事业会很累。
2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2、《燕下乡脞录》卷十四:“乾嘉钜卿魁士,相率为形声训诂之学,几乎人肆篆籀,家耽《苍》《雅》矣。
23、郑魁士(1800年?1873年),字鳌峰,清直隶宣化(今张家口宣化)人。
24、’”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若本朝尚科举,显人魁士皆出寒?。[清]字魁士,号冠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迁青浦(今属上海市)。
25、从安徽宁国府东面的洪林桥一带出发,于4月12日占江苏高淳,18日占溧水(浙江提督郑魁士败走镇江),23日占秣陵关。
26、1941年广东揭阳发生水灾,旅居新加坡的邑人,欲筹款救济,苦无组织,难于着手,遂在李魁士、方静堂、姚园华、林达等人的倡议下,筹组同乡会。
27、定三久攻桐城未下,魁士亦奉命而至,两军争饷生嫌,贼乘隙扑营,遂致大溃。
28、及胡兴仁为巡抚,不欲饷邻军,又劾统将郑魁士他调去,贼窥浙益急。
29、粤匪大股由湖北入皖,捻匪纵横於皖、豫之交,省争调定三、魁士二人。
30、郑魁士在任上东挡西杀,替朝廷收复不少失地。
31、在家族内部,家族的领导者和精神领袖叫族魁;每个领域总的统领者叫魁首;各个方面重要的具体管理者、建设者叫魁宪;基础的服务者和后备力量,叫魁士。
32、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郑魁士是名副其实的打出来的一代名将,他转战江皖湘鄂直隶数省,治军40多年,从普通兵士一直当到提督的位置。
33、咸丰四年(1854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势如破竹,江南提督和春调郑魁士部前往庐州镇压,并任命郑魁士代理安徽寿春镇总兵。
34、此后,整个安徽的军务也由郑魁士接任,并正式任命他为寿春镇总兵。
35、曾在怀远被围,在突围中,郑魁士身先士卒,受伤20多处,终于解围,咸丰皇帝颁诏嘉赏他头品顶戴,授予沙拉玛该勇称号,赐黄马褂。
36、内,族魁大统,魁首立帅,魁宪承建,魁士广
37、如:魁士(卓然特出的人。
38、太平军顽强抵抗,伤敌参将郑魁士,伤毙敌150多名,使清军终难得手,溃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