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让造句,揖让拼音,揖让什么意思

揖让:yīrà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宾主相见的礼仪。《周礼·秋官·司仪》:“司仪掌九仪之賔客摈相之礼,以詔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汉刘向《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燎火及室,不奔走灌注,而揖让盘旋,吾未见焚之自息也。”2.指礼乐文德。《汉书·礼乐志》:“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参见“三揖三让”。3.禅让。让位于贤。《韩非子·八说》:“古者人寡而相亲,物多而轻利易让,故有揖让而传天下者……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南齐书·刘祥传》:“故揖让之礼,行乎尧舜之朝,干戈之功,盛於殷周之世。”徐特立《关于研究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由尧舜揖让进到禹传子,是历史发展一个必然阶段。”★作揖谦让。为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周礼.秋官.司仪》:「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以位让贤,逊让。唐.孔颖达〈书经正义序〉:「勋华揖让而典谟起,汤武革命而誓诰兴。」《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到得他揖让传禅时分,且道:『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好。』舜王那曾敢做慢游傲虐的事?」

1、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2、《爨龙颜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让,疏密相间,在结构上姿态奇逸,舒敛自如。《爨龙颜碑》立于公元446年,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上台行揖让,中禁动光辉”这此诗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给事中这个官职在中书省的地位与威风。

4、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几於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5、然草书贵通畅,下墨易于疾,疾时须令少缓,缓以仿古,疾以出奇,或敛束相抱,或婆娑四垂,或阴森而高举,或脱落而参差,勿往复收,乍断复连,乘上升下,恋子顾母,种种笔法,如人坐落,行立,奔趋,揖让,歌舞,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

6、帝锡玄?,揖让受终。

7、牛弘传》:“丈八之室,神位有三,加以?簋边豆,牛羊之俎,四海九州美物咸设,复须席上升歌,出樽反坫,揖让升降,亦以隘矣。

8、《颜氏家训?杂艺》:“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

9、怀黄金之印,结紫缓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10、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揖让有三种,称为三揖:一种

11、般?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

12、粘户红笺墨色新,衣冠揖让蔼然亲。

13、……培?初治是经,每于静夜无人时,取各篇熟读之,觉其中器物陈设之多,行礼节次之密,升降揖让裼袭之繁,无不条理秩然。

14、揖让周旋,手捧一牒授吾云:“贵主得吹尘之梦,知君负命世之才,欲遵南阳故事,思殄邦仇。

15、今天子春秋鼎盛,不揖让于足下,而洗耳何哉?

16、出处唐?刘禹锡《监祠夕月坛书事》:“铿锵揖让秋光里,观者如云出凤城。

17、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18、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19、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20、家奴,拥厚赀居京师,以助赈叙五品职衔,出入舆马,揖让公卿间。

21、在昔虞夏,揖让相推,苟非重华,谁堪命禹!

22、今也则九州为一家,万国为百郡,政有常道,法有恒训,因循而礼乐自定,揖让而天下大顺。

23、【出处】:清?叶廷?《海录碎事?帝王上》:“干戈揖让取之也殊途,鼎玉龟符成之也一致。

24、皆契同洁己,励志施为,唯法不杂异学,跪拜揖让,同法磬折尽节也。

25、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26、如其结体奇崛的变化,虽横扁之形出于苏书,但却左颠右倒,不求平衡;变使转处为直快方折,点画之间抵牾揖让,左错右浇,笔势劲挺,节奏明快,流畅中寓直转,飞动中有停顿,强调激昂的动感,给人笔调奇险、真气弥满的感觉。

27、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28、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29、枝干偃仰揖让,向背有情。

30、’”明王廷相《雅述》下篇:“揖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

31、王?“以文章致位通显”,“其文章博赡瑰丽,自成一家”,“揖让于二宋之间,可无愧色。

32、人们相遇都是客气有礼的揖让进退,恭敬如对大宾。

33、每逢初一、十五,太学生多会于槐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籍,笙磐乐器,相与买卖,雍容揖让,或议论槐下”。

34、新落成的七层大厦,依山据胜,远望常在云雾中的井冈山顶峰,青碧明灭,变幻不测,近接群峰,如相互揖让。

35、【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省烦》:“人伦虽以有礼为贵,但当令足以叙等威而表情敬,何在乎升降揖让之繁重,拜起俯伏之无已邪?

36、拯溺不规行,救焚无揖让,此之谓也!

37、使帝典阙而复补,皇纲弛而更张,兽心革面,饕餮检情,揖让而服四夷,缓带而天下从。

38、【出处】《韩非子?八说》:“然则行揖让,高慈惠,而道仁厚,皆推政也。

39、之象,起于羲轩爻画,揖让之源,生于尧舜禅受。

40、干戈揖让,取之也殊功,鼎玉龟符,成之也一致。

41、《智囊补?捷智?张佳胤》:“祁尔光曰:‘当命悬呼吸间,而神闲气定,款语揖让,从眉指目语外,另构空中硕画。

42、根据陈第的东番记,平埔族没有文字、历日,风俗淳朴,议事必公廨,无揖让拜跪礼,和乐相处。

43、至于冠、丧、婚、祭,岁时伏腊,多不循礼,长幼尊卑,揖让周旋,时或愆仪。

44、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

45、临县一带,至今流传着迎喜神歌曲:“粘户红笺墨色新,衣冠揖让蔼然亲。

46、《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昔太古常无群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47、>》:“揖让而升,宴于兰堂。

48、出处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余象犹仿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