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造句,知止拼音,知止什么意思
知止:zhī zhǐ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朱熹 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宋 程颐 《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2. 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韩诗外传》卷五:“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新唐书·李靖传》:“﹝ 靖 ﹞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清 唐孙华 《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适志在无营。”参见“ 知止不殆 ”。
1、诗中说,自己也是知止足者,其愿不多。
2、朱琦为之作《跋》,以为《为学大指》可以“正世之惑于歧趋及汩没功利而不知止者”。
3、行知止足于衣钵食取足而已。
4、一代楷模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
5、《答王商彦》:“某仕不知止,临老窜逐,罪垢增积,玷污亲友。
6、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7、宇宙还可到达边缘,情性则没有个尽头。只有少欲知止,立个限度。
8、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9、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名身孰亲》:“知止之人,贵为天子,不以枉志;贫处?穴,不以幽神。
10、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11、许武只不奉诏,有人问其缘故,许武道:“两弟在朝居位之时,吾曾讽以知足知止。
12、《老子》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3、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好问本“知止不殆”之见,曾四次奏疏皇上请求辞退,终被批准。
14、;防止足下垂,可在患肢给予夹板等。”又云:“养闲度人事,达命知止足。
1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6、其民僮蒙莫知西东,摩蜃蓐食而莫知止息。
17、知止,《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8、故《老子》云:“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隋代大儒王通也说:“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19、是皆不知止于至善之过也。
20、明宋濂《跋东坡寄章质夫诗后》:“所以善谑者特出於相爱之至情耳,非若后人流连狎亵而不知止者也。
21、四宇宙还可到达边缘,情性则没有个尽头。只有少欲知止,立个限度。
22、他乡念旧幸有人,仕不为贫好知止。
23、知止道攸贵,怀禄义所尤。
24、3《剪灯新话?申阳洞记》:“因乏药材,入山采拾,贪多务得,进不知止,不觉失足,误坠於斯,触冒尊灵,乞垂宽宥。
25、晋葛洪《抱朴子?知止》:“可谓善料微景於形外,觌坚冰於未霜,徙薪曲突於方炽之火,?舟弭?於冲风之前。
26、晋葛洪《抱朴子?知止》:“轻体柔声,清歌妙舞。
27、西羌之俗,自知佛教,每计其部人之多寡,推择其可奉佛者使为之,其诵贝叶傍行之书,虽侏离鸯舌之不可辩,其音琅然如千丈之水赴壑而不知止。
28、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
29、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累。
30、《淮南子?人间训》:“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久’,此之谓也。
31、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32、利艰贞”是说二马只知进而不知止,占卜的结果是,知难而进又能控制自己,才是吉利的。
33、这也就是《通书》所谓“无为”[14]、“寂然不动”、“诚精故明”[15]的意思,也是《荀子》中“虚壹而静”、“大清明”[16]的意思,也是《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17]的意思,同时也和《中庸》中“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18]的意思有接近之处。
34、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中国人从祸福中体验到知足知止,却不知道以制度法治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35、安静简朴,知足知止,能浮云似地脱屣荣利,流水一样淡化烦忧。
36、人无问智愚,惟知止则功完而不毁。
37、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38、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床座亦复然,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
39、唐李德裕《知止赋》:“徙奇树於台岭,隐翠叶而垂珠,得怪石於震泽,耸青岑而韬瑜。
40、此天依空而住,于五欲境知止足。
41、《抱朴子?知止》:“轻体柔声,清歌妙舞。
4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