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后造句,夏后拼音,夏后什么意思
夏后:xiàhòu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见“夏后氏”。
1、出自《诗经.大雅.荡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朱云自比这两位忠臣,警示殷鉴不远,令汉成帝为之一震。
2、明堂位》:“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宫,周学也。
3、其先夏后氏衰,有二龙止于夏庭。
4、夏后开三窃于天,得《九辩》《九歌》于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始歌《九招》。
5、元灭西夏后,继承了这一垦区。
6、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
7、山?,夏后氏之尊也。
8、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
9、进入盛夏后,由于连续高温晴朗天气较多,使南充常有旱情发生,对农作物生长影响很大。
10、使人问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4),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6)?
11、’说明夏后氏之质,殆古来少有传世。
12、《释名?释兵》:“绥,夏后氏之旌也,其形衰衰也。
13、祭义》:“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
14、始于夏后氏,是禹王的后代。
15、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
16、晋郭璞《山海经图赞?夏后启臣孟涂》:“所请灵断,呜呼神微。
17、蒋介石漫步到崇福宫东边一块巨石前,见石块巨大无比,十分罕见,便问毛汝采:“这块矗立的巨石有何名堂?”毛汝采回答:“这便是相传为夏后启母的所谓化石,人称‘启母石’,这块石头因为高大,几里路远就能望见有史记载,这块石头曾惊动了周穆王、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许多帝王,都曾走进到启母室。
18、桓远之帮助嬴诗收集夏后祭器。
19、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
20、月氏人征服大夏后,吐火罗又指月氏。
21、石璞赫与夏后吸取了很多教训和别人给的意见,使作品变得尽量完美,当然这也是石璞赫首次尝试中国风的歌曲,不过清澈熟悉的声音同样带给我们温馨的感觉,并让我们感觉璞赫确实在成长,更加成熟稳重。
22、记载,“夏后氏之制亦置六卿”。
23、佘深谋远算,洞悉西夏诡计,乃命穆桂英率领奇兵,依计直探葫芦谷,寻行栈道捷径,奇袭西夏后营,里外夹攻,全歼敌寇,边患平息,得胜凯旋。
24、“夏后氏之鼓(有)足。
25、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
26、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
27、《风俗通?皇霸?五伯》:“夏后太康娱於耽乐,不循民事,诸侯僭差。
28、句中“夏后”即“夏王”之意。
29、殷鉴夏后,诗称不远,子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
30、其次《墨子?耕柱》也说,“昔者夏后开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乙卜于目若之龟。
31、有运动健身法,属坐功类,共八段:一闭目冥心坐;二鸣天鼓;三撼天柱;四赤龙搅水津;五搓手热;六背摩后精门;七左右轱辘转;八攀足频。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吴氏本草》也说蝙蝠“立夏后阴干,治目冥,令人夜视有光”,《水经》更说蝙蝠“得而服之使人神仙”。
32、繁弱,夏后氏良弓名。
33、《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34、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左学、右学,周人之东胶、虞庠。
35、书中记载禹、益以后之事甚多,如海外西经记夏后启事,大荒西经记汤伐夏桀,大荒东经记殷王子亥,海外南经记周文王葬所。这些均不可靠,倒是在《山海经.海外西经》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夏后启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
36、汤灭夏后,要把天下让给卞随。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36)。
37、目前整个景区包括会盟台、城墙、阙门、历史陈列室、孔子居卫十年的孔子侯馆、颛顼帝进行宗教改革的圣地--玄官、反映春秋战国时卫国文化氛围的'桑间濮上'苑、表现濮阳古战场的'历史名战微缩景观'、龙宫、龙湖、车圣相士和他发明的马车、伏羲之母华胥的卧雕及伏羲亭、夏后启在昆吾所铸之九鼎及铸鼎轩等等。
38、夏后、殷、周之国,禹、汤、文、武之主,功济生民,声流《雅颂》,然陵替于三五,惭德于干戈。
39、《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40、夏后氏之苗裔兮,汉匈奴之战场。
41、雨后天晴,夏后迎秋,每天每天都这样的不断变化着,总结过去迎接全新,每一个秋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学生进入新的殿堂,从一个熟悉的地方走入另一个地方,愿所有的学生可以有着一个新。
42、孔传:“政典,夏后为政之典籍。
43、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
44、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45、【释义】祭法.有虞氏?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
46、师刀子”和“引导旗”,据考证,是由夏后启“舞代”左手持翳,右手持环演变而来,是夏族的遗风。
47、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48、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49、山海经中就有夏后启得天乐改九招的神话记载。
50、立夏后鸣啭不停,夏至后即无声。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
51、《诗》不云乎:‘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