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阁体造句,台阁体拼音,台阁体什么意思

台阁体:tái gé tǐ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明 初上层官僚间形成的一种文风。其代表作家 杨士奇 、 杨荣 、 杨溥 等三人,同入台阁辅政,为文讲究雍容典雅,但内容则多粉饰太平,颂扬统治阶级功德。一时竞相崇尚,称之为“臺阁体”。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五:“ 杨尚法 源出 欧阳氏 ,以简澹和易为主,而乏充拓之功,至今贵之,曰臺阁体。”2. 一种楷书字体名。要求写得乌黑、方正、光洁,大小一律。盛行于 明 清 时代。又称馆阁体。

1、这一次文学复古运动,对于改变“台阁体”萎弱文风,清除八股文窒息文艺创作的恶劣影响,有一定积极作用。

2、从永乐至成化年间,明代文坛几乎为台阁体垄断。

3、字体:除标题首字用多种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为楷书台阁体。

4、明前期诗文,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的创作。

5、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6、张瑞图为了科举应试,在台阁体上下过很深的功夫。

7、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

8、自此宋、王的“文道合一”论以及“台阁体”可谓一蹶不振。

9、而后来的台阁体又是江西派的直接产物。

10、沈度此件书法作品清秀端庄,是其“台阁体”楷书的代表作。

11、内容比较芜杂,并多台阁体风韵,颇能反映明初文风。茶陵诗派诗作典雅工丽,但内容贫乏,近似“台阁体”。

12、也有一些诗抒写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坚贞的节操,如《石灰吟》、《北风吹》等,语言朴质,不事雕琢,一反台阁体诗风,刚劲清新,独树一帜。

13、的努力,终于取代“台阁体”而雄踞文坛。

14、此时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歌。

15、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

16、鉴于台阁体文风不振,他提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

17、三杨的“台阁体”文风依然弥漫一时。

18、20世纪以来明代台阁体研究述评

19、作为台阁体创始者的杨士奇历任四朝内阁大臣,为太平时期宰相。但也有人认为台阁体书法结体缺少变化,意趣不足,而持批评态度。

20、清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诗:“应制台阁体,和声帖括诗。

21、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

22、台阁体是一种明代官场书体。

23、等人倡导“复古”的文学运动,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反对虚浮、萎弱的“台阁体”。

24、成化以后,明王朝的社会弊病日见严重,台阁体的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创作倾向与它的萎弱冗沓、肤浅工巧的文风,越来越不适应文学的发展。

25、权德舆仕宦显达,并以文章著称,为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

26、在此之前,明代盛行台阁体,讲究粉饰太平、华贵等,注重形式。

27、台阁体书法是书法艺术史的一种特殊现象。

28、明何景明《甘露颂》:“湛湛??,既涂既溽。、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起来反对“台阁体”。

29、平日学文,自负为台阁体。

30、若论书法,因陆润庠从科举中来,且一生为官时间较长,在光绪初至光绪三十年左右,曾屡典试事,又充会试副总裁,故几十年来文字结构变化不大,馆阁气息较浓,讲究光黑精丽,匀圆丰满,大小一律的明、清官场书体枣尽管这种书体(馆阁体或称台阁体),为明、清最高统治者们所常识(现故宫内布置或留存陆润庠书法不少),但都似乎缺少了一些笔墨的情趣和生动的韵味。

31、萼含珠露绽,叶衬石苔肥”,其咏牡丹诗,不但显示了他雍容华贵、高艳秀丽的台阁体诗的特点,而且还体现了他稳细的诗律与横溢的才华。

32、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起来反对“台阁体”。

33、但台阁体发展到后期,也渐渐产生了一些变化。

34、为文章有台阁体,工书、画,游戏翰墨,笔法?逸可玩。

35、但是其离开台阁体的作品,如《白杨行》等,颇有生活气息。

36、他和其他人一起,在打击“台阁体”文风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37、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38、台阁体书家因有书典册的职事,亦都擅小楷。

39、明代台阁体文学三题

40、这次运动,对改变“台阁体”萎弱文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1、而充斥当时文坛的多是“台阁体”、“理气诗”。

42、过去文化人写的规规矩矩字叫台阁体,或馆阁体。

43、这在打击明代前期盛行的台阁体诗文及八股文上,有一定积极作

44、李东阳的散文追求典雅,与台阁体相差无几。

45、李梦阳工诗文,负才名,欲改变台阁体的虚浮文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

46、明以来,文称台阁体,盖朝廷典章铨选所从出。

47、圣牌下部饰两风一日,双风逐日展翅翱翔云天,中间牌位蓝底白字,楷书“武当山玄天上帝圣牌”9个字,属明代“台阁体”,端庄典雅。

48、永乐以还,崇台阁体,诸大老倡之,众人应之,~,靡然不觉。

49、沈藻此作点划圆润平正,风格婉美端秀,为典型的“台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