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诘造句,致诘拼音,致诘什么意思

致诘:zhì jié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究问;推究。《老子》:“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为一。”《后汉书·袁安传论》:“虽有不类,未可致詰。”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或有此理,未可致詰。”

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2、言次一回头,见榻上毡席衾褥已设;方将致诘,又转瞬,见满室皆银光纸裱贴如镜,诸物已悉变易,几案精洁,肴酒并陈矣。

3、有司欲致诘,多与金,使不得发。

4、睡,便致诘问,女未答。

5、《隋书?裴蕴传》:“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

6、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

7、《老子》:“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8、【出处】《北史?裴蕴传》:“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

9、【示例】首致诘难,以为~之说。

10、封大惊,不解其故,方将致诘。

11、因念独还乡井,恐邱家闻而致诘,戒家人勿播。

12、《后汉书?袁安传论》:“虽有不类,未可致诘。

13、王略致诘,少年叹曰:“仆江南金姓。

14、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谭九》:“谭年少口讷,不能致诘。

15、欲致诘,多与金,使不得发。

16、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

17、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18、既往不追身将灭,纯白之气至微密,升于幽关三曲折,中丹煌煌独无匹,立之命门形不卒,渊乎妙矣难致诘!”值得注意的是,葛洪《内篇》中已详言三丹田的位置,在这段口诀中又有“中丹”之称(“中丹煌煌独无匹”),再加上《黄庭经》中“玄丹”、“子丹”(“子丹进馔肴正黄”)的提法,说明在晋代道教中已将?功看作炼丹了。

19、换句话说,这些合理的虚构,是作者主观层面的真实,读者自然会“但觉其兴会淋漓,而不暇致诘其所以然之故。

20、见图章,把玩良久,测其意,似喜似惊,再三致诘老僧,具说本末。遍阅古碑及《衡山图经》、《湘中记》,仍致诘于师资长者,岳下耆年。

21、清和邦额《夜谭随录?王侃》:“璇正色曰:‘至亲骨肉,无所用伪,吾所以谆谆致诘者,自有深意,兄何见外之甚也。

22、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是道家所指的一种形神俱忘、空虚无我的境界。

23、会帝有疾,言者盛气致诘,德?以位居执政,不受凌轹,慷慨引咎,遂安置湖广。

24、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25、烛之,识为日中所见,喜致诘问。

26、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是道家所指的一种形神俱忘、空虚无我的境界。

27、屏二童,闭户,前席致诘。

28、后西商检箧中少百金,锁封识皆如故,无可致诘。

29、欲拟议致诘,而篾者先曰,若尝学此乎,因指未济男之穷以发问,二程逊而问之,则曰:三阳皆失位,兄弟焕然有所省,翌日再过之则去矣。

30、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31、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32、众举枪拟之,彬益前致诘,遂遇害。

33、宋沉括《梦溪笔谈?辩证一》:“或有此理,未可致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