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伪造句,奸伪拼音,奸伪什么意思
奸伪:jiān wěi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作“姧偽”。亦作“奸偽”。亦作“姧为”。 1.诡诈虚假。《管子·君臣上》:“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灭姦伪之术也。”《韩非子·六反》:“姦伪无益之民六,而世誉之如彼;耕战有益之民六,而世毁之如此。”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弊》:“禁御之法立而姧伪息,姧伪息则民不期於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 汉 王充 《论衡·答佞》:“考乡里之迹,证朝廷之行,察共亲之节,明事君之操,外内不相称,名实不相副,际会发见,姧为觉露也。”姧为,一本作“奸伪”。《水浒传》第二四回:“且説那妇人做出许多姦伪张致,那 武大 武松 弟兄两个吃了几杯, 武松 拜辞哥哥。”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今百姓十九在官,十一在家,身无完衣,腹无饱食,贫困日甚,奸伪日滋。”2. 指诡诈虚假的人或事。 汉 贾谊 《过秦论》中:“然后姦伪竝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姦,一本作“ 姧 ”。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姦伪荣显,则英杰潜逝。”《后汉书·皇甫规传》:“后遭姦伪,威分近习,畜货聚马,戏謔是闻。” 清 唐甄 《潜书·达政》:“除强暴奸伪,不为民害,为中善政一。”★亦作姧伪。亦作奸伪。亦作姧为。
1、置脱脱禾于都会关要之地,以辨诘奸伪往来之使臣或押运。
2、汉桓宽《盐铁论?刑德》:“昔秦法繁於秋荼,而网密於凝脂,然而上下相遁,奸伪萌生。
3、岂可背真旧之主,事奸伪之人;废忠贞之节,为倾覆之事;弃已成之基,求无冀之利。
4、任浙大校长期间,他便以爱国科学家的正义和良知站出来坚决斗争,以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公函中曾申斥他“包容奸伪匪谋学生之一切非法活动于不闻不问”。
5、’贾子《过秦篇》曰:‘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
6、【示例】明?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郎》:“至谓海瑞矫情饰诈,种种奸伪,卖器皿以易袍,
7、百种奸伪,不如一实。出自:清·李光地《性理精义》再狡诈、虚伪,也不如诚实。李光地
8、这种敌意,并没有随着北周吞并北齐而减弱,相反,北周以征服者的姿态,歧视原北齐控制的所谓山东之人,称其为“机巧奸伪,避役游惰”之民。
9、以安海“鸿江”及社区居委会内古迹“白塔”,取称“鸿塔社区居委会”。又古之选士,惟取称职,是以士修素行,而不为徼幸,奸伪自止,流品不杂。
10、所以堂皇冠冕的坏事会说成光明磊落,偷偷摸摸的说成奸伪淫邪。
11、答里麻诘其使曰:“国制,设印以署公牍、防奸伪,何为封私书?
12、其声缓者,则含容奸伪也。
13、二寺所掌,世号繁剧,昂校理有术,下无奸伪,经手历目,知无不为,朝廷叹其至公。
14、崔昂传》:“昂校理有术,下无奸伪,经手历目,知无不为,朝廷叹其至公。
15、原有牙牌旧制,非独别品级,实以防奸伪也。
16、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17、那妇人自妆许多奸伪张致。
18、或亦奸伪造作虚妄,以欺诳世人,隐藏端绪,以求奉事,招集弟子,以窥世利耳。
19、【出处】《乐府诗集?西颢》:“奸伪不萌,妖孽伏息,隅辟越远,四貉咸服。
20、冀西唐县“多山为奸伪盘踞之地,组织极严密”。
21、闷闷”之政是所谓“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察察”之政则“立刑名,明赏罚以检奸伪”。
22、奸伪的人比正直的人,更容易逃出罗网。雨果
23、二百四该史料囊括前言、军事情形、动员事项、敌寇罪行、奸伪罪行、抗战损失、忠勇事迹、复员之概况及经过、结论等九大部分,共240页,计6万余字。
24、占据要点??日本军队因恐兵力耗散,只把占领的广大区域内军事之要点派兵据守,空出广大地域,则想发展汉奸伪政权,组织以华制华。,通过中国内部的投降派、亲日派,对中国政府和军队进行诱降活动,破坏抗日统一战线,“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瓦解中国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屈服。
25、时值朝廷下诏求直言,朱清乃与太学生叶李等交章弹劾贾似道“欺君误国,恃宠而骄”,“引荐奔竞之路,交通贿赂之门”,请求“费坠奸伪之术,斩似道以安众心”。
26、役人必用乡户,为其有常产则自重,今既招雇,恐止得浮浪奸伪之人,则帑庾、场务、纲运不惟不能典干,窃恐不胜其盗用而冒法者众;至于弓手、耆、壮、承符、散从、手力、胥史之类,恐遇寇则有纵逸,因事辄为搔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