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三公是什么意思 晒三公是什么梗
晒三公的含义:晒三公即是所谓的晒“三公消费”,包括要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中石化监管失控、“三公消费”超标的“标志性事件”,给网民、给社会留下的思考并没有结束,不少网帖仍在追问:“国企如何彻底告别肆意‘三公消费’的时代?
晒三公的公开方式
包括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预算表均仅公开至“款”这一层次(第二层),水利部的《中央部门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中有极少部分内容公布至“项”。其中,农业部、水利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预算包括与前一年决算数额增减的对比。当然,无一例外地,这些预算表中都没有体现出“三公”支出。这种公开方式导致媒体对公开预算“形式主义”的担忧。
《今日早报》的时评《少了“三公消费”,账本还有什么看头》指出了各种质疑出现的缘由:“三公经费”公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公众知情,接受公众的监督,通过公众的监督促使政府预算更加规范、合法。如果公众从中既看不到某个具体的部门以及具体的事项到底花了多少钱,也无法判断这些钱到底花得合理不合理,这样的公开没有实际意义。
晒三公过程中的“躲猫猫”
就像很多领导干部提拔任用公示在临近周末发布那样,不少部门的“三公经费”、“账单”也技巧性地拖到了这些时段,目的已是很明了了,那就是尽量减少被关注度,最好是没人关切,躲过一关。本该是要大大方方接受民众监督和考量的账单,却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你懂我懂大家懂!
发布时间选择“捉迷藏”,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那些三公账单的数据,着实是令人纠结的。很多部门披露的“三公”数字过于粗略,通过笼统的数字,很难让公众判断出这些支出是否合规合理。几个笼统、粗略、“糙”得可以的数字,即使公开了,也满足不了民众的知情权,更不用说对“三公经费”起到监督作用了。
“晒三公”将写入预算管理办法
目前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还是在2002年实施的,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内容与目前的预算管理实际脱节。修订后的办法草案,要求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并严格按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复的预算执行。对于社会关注的三公经费,新办法草案也规定,“按照市政府确定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的时间、内容要求,做好本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同时,新办法规定,对当年结转结余资金较多的,在编制以后年度部门预算时,要适当压缩支出预算总额。
晒三公——国务院出台管理办法
“三公”经费不透明、公款接待铺张浪费等问题的出现,甚至到了可以用碉堡了来形容的地步,的确有望改观。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机关事务是指保障机关正常运行所需经费与资产的管理和服务保障。《征求意见稿》充分吸收多年来机关事务管理中形成的成熟有效制度,明确机关运行经费支出、资产配置和服务保障标准的原则。国务院法制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征求意见稿》遵循并体现了四个特点:完善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现严格管理精神、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倡导厉行节约风尚。
如今经济形势总体上有点吃紧,政府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是起码的要求。专家以为,晒“三公”不仅仅是一个仪式,而是要晒出水分。晒水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是要利用财政预决算的科学手段,来挤压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