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如何“蛀坏”我们的牙齿的?

龋齿是一种多因素疾病。龋病的发生需要敏感的宿主、口腔致龋细菌的作用和合适的基质,而这些基质必须在口腔中停留足够的时间。其中,食物与龋齿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人类的进化,食物逐渐精炼,精细碳水化合物和糖的摄入增加,也就是说,它增加了龋齿的发病率。生食不易粘附在牙齿表面,对牙齿表面有不同程度的清洁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防龋能力。

一些流行病学数据发现,糖摄入量与龋齿发病率呈正相关。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必须给予高糖饮食以诱发动物龋齿。可以看出,食物,尤其是蔗糖,在龋齿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糖的致龋作用与其类型、摄入量和频率有关。由于糖的类型和糖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其致龋能力也不同。

蔗糖和碳水化合物作为细菌代谢和产酸的底物,在代谢过程中为细菌的生存提供营养,其最终产物可导致牙齿损伤。各种糖的产酸能力与其致龋能力呈正相关,依次为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醇和木糖醇。山梨醇和木糖醇不能被致龋细菌用来产酸,所以它们经常被用作预防龋齿的甜味替代品。一些文献甚至指出“蔗糖是龋齿的罪魁祸首”。

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的致龋作用只能通过牙菌斑的特定环境发生。糖的代谢活动也在牙菌斑中进行,这个过程就是细菌糖酵解的过程。最终产物是各种有机酸,其中乳酸的含量很大。因此,低pH环境可以维持在牙菌斑的深层,导致局部牙齿脱矿,这是龋齿的迹象。

此外,饮食频率是龋齿发病率的另一个重要调节因素。研究证实,龋病的发病率随着进食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这让我们想起另一个论点&mdash—多吃少吃似乎对你的整体健康有好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从饮食的角度来预防龋齿,我们还应该强调食用“ldquo;安全”不会引起龋齿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