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谣言为何难禁?
春茶含有过量的杀虫剂,触摸购物券会导致癌症,红籽草莓含有着色剂,面条残留物是增塑剂,疫苗对人体危害极大。。。最近,一些“健康谣言”引爆了微信朋友圈。就在今年2月,一个关于“塑料紫菜”的传闻曾导致市场上紫菜价格大幅下跌,影响了数千农民的生计。
健康谣言是如何产生和发酵的?为什么它如此有影响力?如何建立顺畅的谣言反驳机制?
当你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春茶农药超标,茶农自己不喝”的热门新闻时,你还会选择喝春茶吗?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多人最初表示“不会相信”,但当他们看到“中央电视台记者突击拜访茶商”和“98%的中国茶叶含有农药残留”等细节时,一些受访者似乎持怀疑态度,并说“最近几天他们不会买春茶”。
关于“春茶含有过量农药”的消息是真的吗?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学术交流部主任刘旭表示,春茶根本不需要杀虫剂。春茶一般是指茶树越冬后第一轮萌发的芽和叶所收获的茶叶。“此时,温度大多低于20℃,没有害虫,杀虫剂增加了成本。”
关于农药残留,刘旭说,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其他法规对此做出了严格规定。农业部将每年对茶叶生产企业、批发市场、零售渠道等环节进行抽查。在越来越严格的法规和监管环境下,茶叶中不存在农药残留问题。
巧合的是,今年2月,“塑料紫菜”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很流行。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视频中提到的紫菜品牌送往专业鉴定机构进行检测,发现提交检测的样品不是塑料制品。然而,这一传闻给种植紫菜的农民和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记者搜索了相关的公共报道,发现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谣言从未停止过。去年年底微信安全中心发布的2016年好友圈十大谣言中,有两个涉及食品安全和健康。
为什么食品安全谣言一再被禁止?一些专家认为,信息爆炸造成的认知差距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信息时代,与造谣相比,辨别谣言往往需要公众具备大量的科学和社会知识。这些谣言利用公众对自身健康和安全的特别关注,促使一些人以相信自己拥有的、不相信自己没有的心态传播此类信息。
与此同时,一些人故意抹黑和散布谣言,制造麻烦。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谣言滋事的门槛相对较低,驳斥和破除谣言的成本也有所增加。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散布谣言攻击竞争对手,一些自媒体愿意冒险混淆黑白,挑起公众脆弱的食品安全神经。
当然,食品安全谣言的长期存在也与公众对中国食品安全形势的担忧和对食品监管体系缺乏信心有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教授郑峰天说谣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相信并散布谣言。
“食品对人民来说是最重要的,食品安全是第一位的。”有关监管部门要从维护政府公信力的角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格控制食品安全,大力打击造谣、造谣等违法行为。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食品安全链监管涉及多个方面。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要“负责任”,不断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执法力度,使食品质量长期稳定在健康水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互联网监管等部门要共同努力,坚决追究造谣者的责任,打破其背后的利益链。
微博、微信、自媒体等社交媒体是食品安全谣言的重灾区,相关部门不仅要加大对谣言发布者的处罚力度,还要追究社交媒体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同时,还要打通执法和科普的“人脉”。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华林认为,治理食品安全谣言不仅需要法律,还需要建立监管部门、科研机构、公众媒体、科学家和行业之间的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