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不良抚育或增精神疾病风险

最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严朝干研究小组及其合作者,利用大鼠模型和静息功能磁共振成像进行探索,发现早期不良养育行为可能导致杏仁核前额叶皮质发育异常,与大脑情绪调节有关,增加对精神疾病的易感性。这篇研究论文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的《转化精神病学》上。

以前的研究表明,早期教育不良,特别是看护者身体或心理层面的虐待,会导致生物体的大脑发育异常,并容易患精神疾病。然而,目前还没有纵向研究来探讨不良教养对自发大脑活动发展模式的影响机制。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未在实验组雌性大鼠出生后8~12天内给予筑巢材料,导致雌性大鼠未能很好地养育幼鼠。然后,研究人员要求幼鼠在出生后45天的青春期和出生后60天的成年早期完成强迫游泳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和社交实验等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出生后教养不良的大鼠表现出更多的抑郁样行为、社交退缩和大脑发育异常。同时,研究人员在轻度麻醉下对营养不良的大鼠进行静息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显示,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营养不良组大鼠杏仁核前额叶皮质的功能连接发育异常。

颜朝干介绍,大脑中的杏仁核负责情绪,前额叶皮层控制杏仁核的活动。在生物体的正常发育过程中,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将逐渐增强并共同调节情绪。结果发现,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正常抚育对照组大鼠杏仁核与前额叶皮质之间的功能联系显著增加,而不良抚育组大鼠杏仁核与前额叶皮质之间的功能联系未见相应变化。此外,通过计算大鼠静息状态的比率和低频振幅(衡量大脑自发活动的指标),发现营养不良组的内侧前额叶皮质自发活动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先前研究中发现的受虐儿童“性早熟”现象相当一致。

上述研究不仅可以为脑疾病的治疗提供启示,还可以为面临早期生命压力的人类和啮齿动物跨物种结果的一致性提供证据。颜朝干说,研究小组研究了这些不良影响的关键时间窗,以及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扭转大脑发育不良的状况,例如是否可以通过增加玩具环境和改善社会环境来帮助大脑重新发育。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纽约大学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系以及内森·克雷恩精神病学研究所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