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标识牌”蕴藏“大科技”

不久前,我军新型军事招牌在军队试行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记者从该类招牌的整体开发单位中电科28所了解到,该招牌除了具备士兵传统的基本信息识别功能外,还集成了军事保障卡和电子伤害票的应用,具有战时身份识别、兵力管理、治疗搜索、标志监控、信息服务等功能。小招牌后面是“大技术”。

军事招牌已在外国军队服役多年。该类招牌开发项目总工程师、28所研究院研究员徐军介绍,军用招牌首次用于记录佩戴者所在部队的编号、姓名、血型等相关身份信息。它虽然相对简单,但在战场伤亡救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自二战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发展。

由于传统的军用招牌主要采用蚀刻工艺在金属板上记录相关信息,信息容量非常有限,用途相对单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军用标志牌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外军不断出现各种融合新技术、新功能的军事招牌。

“如果我们仍然用传统的思想和手段为我军开发新的军事招牌,势必形成‘装备落后’的被动局面。”徐军说。

因此,在项目开始时,项目组决定瞄准国际军事标志牌的最高水平,综合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开发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标志牌。项目组依托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在28领域的整体优势,与多家领域优势企业合作。基于信息系统、物联网等相关领域的强大技术积累,项目组经过三年多的开发和测试,最终交付军队试用。

本次试运行的军事保障标志牌系统由主标志牌、被动辅助标志牌、主动辅助标志牌和应用系统组成。

“虽然它不大,但它包含了很多‘黑色技术’。”徐军说,以主卡为例,表面上看,它只是一张金属卡,一面是文字信息,一面是二维码。但是,在使用手持终端扫描二维码后,将完整地呈现出标牌佩戴者的详细个人信息、病史信息和其他记录,以方便其治疗。

除了主卡的二维码外,被动子卡还具有记录类似信息的芯片。活动子卡可以测量心律,发送呼救信号和所需的补充材料信息。应用系统手机还可以接收定位呼叫帮助信号。这些信息手段的运用,使战场所需的军事信息更加全面,准确。徐军说,这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物联网“军事参与”的重要一步,极大地丰富了军事相关信息的感知手段、类型和总量。

同时,招牌系统还借助大数据技术。徐军说,该系统不仅存储士兵自身的各种信息,还动态采集和处理伤情,标志数据,医疗救护人员和物资信息,救护措施等数据。通过系统的智能化处理和分发,实现战场救援机构、后方医院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可以大大提高战场救援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现代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方后勤力量的竞争。物联网,大数据等更先进的信息手段的运用,将对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军队整体作战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丁冠东

28说,不仅士兵需要标志牌,几乎所有武器装备和战场物资都需要类似的信息标志牌。这些招牌将基于物联网提供位置、流向、物资需求等信息,并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实时捕捉战场需求、可视化掌握后勤资源、,准确规范后勤保障行动。

“未来将有一个全面感知各种信息的‘视觉战场’。”丁关东说,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28所院校正在进行后勤保障信息系统顶层设计,致力于构建统一开放的物联网公共服务架构,为各种感知终端提供接入服务和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