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红籽小麦”不宜食用
专家称对人畜危害极大
本报记者郭国忠乔迪通讯员沙爱红
日前,中牟县八港粮管所将一批含有红色种子的小麦运到面粉厂,郑州中央储备粮直属仓库。
为什么小麦会变红?这样的小麦能加工成食品吗?小麦生产和储粮过程中如何避免发红?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江苏、河南两省从事小麦育种、栽培和深加工的专家。
红籽小麦是如何产生的?扬州大学小麦遗传与栽培生理学教授、江苏省作物学会小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成员朱新凯认为,所谓的“红籽小麦”很可能是由赤霉病感染引起的,谷物的发红和变质。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一种典型的气候真菌病害。它主要通过风和雨传播。降雨的影响很大,集中在小麦穗部,导致部分谷物变质,甚至全穗腐烂。著名小麦育种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徐维刚也同意这一点。
“特别是在小麦开花期的多雨潮湿天气,病穗会产生粉红色的霉菌。这种疾病会导致一些谷物枯萎,并伴有白色到粉红色的霉菌,减少小麦的千粒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由于Ap在中国中部和南部持续降雨到去年5月,恰逢小麦开花期,导致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干旱。浙江冬小麦区小麦赤霉病发病率高,影响小麦产量,影响小麦品质。许多小麦粒可能含有赤霉素。朱新凯说。
在小麦生产和储粮技术中如何避免类似的“红籽小麦”?朱新凯和小麦种植者、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郭天才建议,可以从多个环节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在育种环节进行抗病育种研究,专家可以培育抗病品种,找到农艺性状优良的抗病品种,从而实现环境友好、高效的遗传改良,是防治赤霉病的根本措施。在栽培环节,要及时播种,小麦花期尽量避开雨天,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抗赤霉病能力,小麦花期实行化学防治,见花施药,花期初施用效果最好。在加工环节上,收储部门和加工企业应当进行清理加工,将染病粮食的比例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同时,食品企业应通过先进技术进行安全检测,严格控制食品的“安全”。
一旦“红籽小麦”被收集和储存起来,在粮食加工过程中是否可以筛选出“粮食病害”?专家表示,由于“红籽小麦”相对较轻,可以通过空气提升处理、鼓风机处理、筛分处理等重型谷物筛分方法进行处理,中国已经开发出高端色选机、杂粒色选机等新型机械设备,已应用于粮食生产加工中,分色效果也很好。
目前,小麦生长已进入关键时期,朱新凯提醒说,今年四月,扬子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雨量大,小麦开花期有可能再次下雨,农民应抓住机遇,尽快使用药物,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证小麦收粮质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在采访中,郭天才,徐维刚等专家还认为,实际上是围绕"红种小麦"提出了一系列科研课题“由小麦赤霉病引起。例如,目前还没有针对赤霉病高抗性品种的育种、施肥和栽培技术,以及如何在秸秆还田过程中预防和控制禾谷镰刀菌和赤霉病的感染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