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园之园”辉煌重现

-清华大学数字修复60%圆明园景区

本报记者李燕

每过一段时间,以“重建圆明园”为噱头的新闻就会跳出来,刷屏。虽然这只是一个谣言,但它显示了人们对颐和园的关注。

圆明园被认为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它规模宏大,景色优美。它被称为“万园之园”。因为在外国入侵的过程中被掠夺和烧毁,它已经成为中国人民难以忘怀的痛苦记忆。历史上的颐和园是什么样子的?有不同的意见。

4月18日,清华大学发布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玉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团队完成的数字颐和园研究和应用项目的结果,人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真实再现”。郭黛玉一行通过对大量档案的细致准确解读和严谨准确的数字化建设,再现了圆明园辉煌的历史风貌。目前,该团队已经完成了所有能够收集详细信息的景区的数字化恢复,准确的景区数字化恢复量占整个园区总量的60%。

郭代凡于1999年开始这项研究。“遗憾的是,没有人知道颐和园的样子。”她说,她通过互联网关注了人们对颐和园的认知。结果有两个:圆明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是皇帝奢侈放荡的地方。但在她看来,真正的历史并非如此简单。

这项研究持续了近20年。从清代的官方文件,到当时皇家画苑绘制的山水画,再到当代考古发掘的新成果,郭代凡一行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查阅了大量的实地测量数据,试图恢复一个真正的和全面的旧颐和园。

“我们从收集最原始的历史资料开始。当时,我们团队的一位医生每天骑自行车到国家图书馆去查阅皇帝的生活记录,看看圆明园是用来做什么的。最后,我们发现圆明园不是大家所认为的,而是皇帝的办公室。”郭黛玉回忆道。

现在,当人们参观圆明园时,他们可以看到团队生产的“圆明园移动导航系统”。该系统拥有海量数据,包括定位、导航、位置识别、音频解释等。不久,人们还可以下载“再现颐和园”应用程序,不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看到“重生”的颐和园,还可以实现360度环视。

郭黛玉是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学生。她一直在探索,不仅要遵循遗产保护的原则,充分展示和阐释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要满足公众的情感期望,用自己的眼睛“见证”。在她看来,圆明园“重建”背后的文化价值是她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的最重要意义。

接下来,团队将围绕数字技术的新概念,推进“混合现实”和“感觉反映现实”两个创新项目,使虚拟场景进一步融入真实空间,让人身临其境,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出具有高度艺术鉴赏力和感染力的体验空间,从而充分调动实验者的五种感官,激发他们对展示主题的高度情感共鸣。同时,随着圆明园考古发掘的推进和基础条件的改善,团队将进一步扩大数字修复的研究范围。

(科技日报,北京,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