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遭遇迄今最大安全性质疑

科技日报北京5月31日电(记者聂翠荣)该杂志网站5月30日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导致基因组非靶区的大量基因突变,包括1500多个单核苷酸突变和100多个大片段序列的敲除和敲除。发表在《自然方法论》杂志上的论文表明,CRISPR的偏离目标效应可能远高于人们此前的估计。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因其快速、高准确度而成为研究基因与疾病关系的热门选择。它给基因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希望,因为它可以敲入新基因,敲除或修复受损基因。然而,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论文和副教授史蒂芬共同认为,随着临床试验的不断发展,现在是科学界仔细考虑CRISPR技术漏掉靶效应的潜在风险的时候了。

以往关于CRISPR非靶向效应的研究主要通过计算机模型确定最可能受影响的非靶向区域,然后详细研究这些部位是否发生基因敲除或敲除,但这些研究只能在培养皿的细胞或组织上进行,Stephen的团队首次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了CRISPR技术对活体动物的所有非靶向效应。

他们对经CRISPR基因编辑的两只小鼠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将它们与未经编辑的小鼠进行比较。他们发现,尽管CRISPR成功地修复了导致小鼠失明的基因,但这两只小鼠的基因组中不仅有1500多个单核苷酸突变,而且还有100多个非编码区的基因敲入和敲除,这些变异是以前计算机模拟中未发现的缺失效应。

斯蒂芬说,如果不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研究人员将“忽略”这些潜在的威胁突变。事实上,即使只有一个单核苷酸突变,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致癌性。他指出:“我们希望其他团队使用我们的方法来研究CRISPR的遗漏效应,不断改进CRISPR系统,进一步提高其准确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