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制”产品护航可燃冰试采
冷知识
2025-04-05 23:37:51
科技日报北京6月4日电(记者陈宇)国土资源部2日在北京宣布,中国正在南海神湖海域进行天然气水合物试产(又称可燃冰)已连续22天产气,取得了天然气连续生产时间长、环境安全等重大突破。为保证试生产作业的顺利进行,国家海洋环境预测中心(以下简称预测中心)为“蓝精一号”海洋环保产品提供了一批“特定制”钻井平台。这是《科技日报》记者4日从预测中心获悉的。
内波,又称海洋中的“无形波”,是南海地区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带来了诸多挑战。预测中心主任王辉说,如果在作业过程中遇到强烈的内波,“蓝鲸1号”钻井平台将移位,导致采矿中断,甚至损坏水下采矿设备。
传统的预报是针对某一海域的,是一种“水面”预报。可燃冰项目开工后,项目方向预测中心提出定制一套面底流预测产品的需求。要求是预测某个“点”,难度可想而知。
预测中心开发了一套地表和底部流量预测产品,可覆盖未来3天3小时。
“如果将南海比作一块布,那么可燃冰开采作业点就是一个针眼。我们已经实现了从“表面”到“点”的飞跃,从预测整个海域到预测单个点的洋流变化。”预测中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李云说。
通过建立预警系统并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得到相应的准备时间。预报中心在神湖海域设置了两条警戒线——内波预警浮标,分别位于可燃冰开采平台东南约60公里和110公里处。他们可以实时监控,并通过卫星实时返回数据。他们可以找到第一时间达到预警级别的内波,并至少提前6小时将预警信息发送给“蓝鲸一号”和调度部门,留出时间采取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