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症状预示体内湿气重
俗话说:“有水分就有几百种疾病,没有水分就没有疾病。”莫名其妙的困倦,嘴里黏糊糊的,身体沉重。。。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水分潜入身体造成的。
湿度大的人很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生活时报》邀请权威中医专家教您通过按压和揉捏穴位排出体内水分。〔1002〕〔1000〕专家访谈〔1002〕〔1000〕程凯,北京大学中医针灸推拿学院教授〔1002〕〔1000〕张虎德,北京大学中医养生室教授〔1002〕〔1000〕侯中卫,北京大学中医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1002〕〔1000〕戴琦斌,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副主任〔1002〕〔1000〕孙建华,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刘成勇
五个特点看体内水分
1看体形
中医认为肥胖的人痰多湿多。因此,肥胖和行动迟缓的人有内湿。
2看舌头
当湿的人观察舌头时,他们会发现舌苔是白色且油腻的,或者是黄色且厚的。
3看看凳子
正常的凳子是金色的、圆柱形的、通畅的。你可以在大便后用一两张卫生纸擦拭。一旦发现大便薄、粘、不成形,可能会有内湿。
4看看起床的状态
有些人早上起床后感觉很困,头昏眼花,好像有东西包着,让人无法振作起来,而且痰太多,说明体内水分太多。
5按正常状态
室外湿度一高,我就觉得闷,呼吸急促,身体沉重,懒洋洋的,醒着的,吃东西的时候没有胃口。
传统中医说“湿如裹”,一种被包裹而无法移动的感觉,即身体的潮湿感,就像穿着一件水洗而不干的衬衫。
7个部位最怕潮气
头部
潮气侵入头部,导致头晕、困倦、头部沉重。
胸部和腹部
如果水分停留在胸部和腹部,会出现胸闷和胃胀。
消化道
影响食欲,不想吃东西,也有口臭,大便不舒服,并且容易粘在马桶壁上。
泌尿系统
身体水分过多,饮水量少,排尿不畅,容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关节
如果水分侵入关节,关节会疼痛、沉重、不利于运动,疼痛会得到修复。
下肢
水分侵入下肢,可导致下肢水肿、脚气病等症状。
皮肤
过多的水分会刺激皮肤剧烈散热,增加负担,降低免疫力。因此,痤疮、皮炎、湿疹和癣会不请自来。
六穴清淡无湿
都说“千寒易除,湿难除”。去除水分不是一天的事。坚持在身体上揉捏六个“祛湿穴”,逐渐排出体内水分。
1风龙穴
风龙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中点。
对脾胃两脏有很好的调理作用。除湿祛痰主穴,具有调理胃气、补气养血、醒脑安神之功效。
2银陵泉
银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穴位。取穴时,沿小腿内侧向膝关节方向触摸,即膝窝下方的凹陷处。
此穴可健脾益气,促进脾脏运水运湿,常按揉阴灵泉,健脾祛湿,解决体内“湿”或水肿问题。
3中脘穴
位于腹部中线,肚脐以上4英寸,即下胸骨与肚脐连线的中点,是经络和胃气的聚集地。
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和运动障碍均可通过中脘穴进行调节。
4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4个横指位于髌骨下缘,1个横指位于胫骨外侧。
足三里是一个可以强身健脑的大穴位。祛风除湿,调节免疫,调理脾胃。
5伏流穴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的3个手指以上。
在“符流”一词中,“符”是重复的,而“柳”是悄然消失的,它指的是肾经水湿气的蒸发和向上运动。揉伏流穴能刺激伏流,使水分代谢正常。
6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关节处。弯曲肘部时,肘部横向线末端的凹陷为。
曲池穴是大肠经络湿浊的聚集点。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穴,清热利湿,调节大肠气血,对“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有良好疗效。
按摩手法:穴位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