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非洲旅行要警惕哪些“怪病”
Vision China |
去年8月,中国医学专家先后确认了两名从非洲返回的昏睡病患者。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非洲工作和旅游,预防一些罕见的热带疾病已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研究所所长周小农日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在前往非洲之前,人们应咨询当地出入境检疫局和其他机构,了解热带病预防和控制知识。当地需要加强个人保护。返家后如感到不适,应及时就医。有关部门还应加强诊疗技术储备,全面提高热带病的研究、防控和应急处理能力。
非洲人类锥虫病,也称昏睡病,是一种由采采蝇传播的寄生虫病。该病由冈比亚锥虫和罗得西亚锥虫两种锥虫引起。2014年在中国确认的第一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病例属于冈比亚锥虫病。
周小农告诉记者,该研究所于8月30日收到第三份非洲输入性锥虫病病例报告,经鉴定为冈比亚锥虫。患者在加蓬工作时感染。9月2日,他开始使用世卫组织提供的药物硝呋替莫和氟鸟氨酸。目前,他的情况稳定,但仍在睡觉。
据报道,非洲穿越赤道,气候炎热,蚊子滋生,传染病频繁。中国人到非洲旅游时,可能会感染疟疾、丝虫病、利什曼病、血吸虫病、巴贝斯虫、蝇蛆病、蜱麻痹等罕见热带疾病,这些“怪病”很容易被误诊。
丝虫病由蚊子传播,包括淋巴丝虫病、皮肤丝虫病和内脏丝虫病。淋巴丝虫病早期可出现发热和皮肤炎症,晚期可出现象腿一样的肢体象皮病。皮肤丝虫病可引起皮肤炎症,尤其是寄生在眼睛上的盘尾丝虫病,可导致视力损害甚至失明,也称为河盲。内脏丝虫病较轻,可能有胸痛或皮疹等症状。
巴贝斯虫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类似于疟疾。疾病的严重程度与人的年龄、机体免疫水平以及是否切除脾脏密切相关。轻则无明显症状或仅发热,重则发热、贫血、黄疸、血尿,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这种疾病也可以通过输血和母婴传播。
周小农提醒非救助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游客出行前应咨询当地出入境检疫局等机构,了解热带疾病知识,并做到以下几点:
出行时尽量乘车并关上车窗。在户外活动时,应在身体外露部位涂抹驱蚊剂,避免进入高危区域,并小心进入森林、牧场。如需进入草原、灌木丛等吸血昆虫滋生区,应穿长衣、长裤、长袜,尽量不要穿黑色或蓝色等深色衣服来吸引蚊子,避免在简陋的家中睡觉。晚上睡觉时,应在室内使用蚊帐或喷洒杀虫剂。
他还建议前往非洲的游客应该做“几件事”:他们不应该轻易地在池塘里游泳或玩耍,避免接触不熟悉的水体,注意食物卫生,不喝原水,不吃可能被蚊子和苍蝇污染的食物和饮料,不吃半熟的食物。
周小农指出,到非洲旅游的人一旦在返乡途中或返乡后感到不适,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他们去过非洲的地方以及蚊子叮咬了他们什么,以便医生对他们进行诊断。
他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中国罕见输入性寄生虫病病原学诊疗技术储备,尽快建立国家特效治疗药物和诊断试剂储备,加强稀有、新、进口寄生虫病实验室和防控设备的配置和保障,全面提高热带病研究、防控和应急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