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害相权取其轻

近年来,作为一个经常写“科学文章”的人,我的朋友经常问我是否应该给我的孩子接种疫苗?在怀疑和顾虑的背后是各种各样的谣言和有关疫苗的负面信息。我通常只能回答:根据医学界形成的某种共识,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病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正如与毒素结合的药物可以消除细菌一样,正确的疫苗可以刺激人类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达到同样的效果。如今,许多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已被列入疫苗可预防疾病清单,疫苗已被证明诱导耐药性的可能性远远小于抗生素。

疫苗是一种安全、弱化、灭活或部分病原体,用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一种化合物(抗体)以抵抗进一步感染。抗体也可以被视为健康生物体对入侵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自然反应。然而,首次接触某些危险病原体可能是致命的。疫苗有两个相互关联但又不同的功能:预防接种者感染严重疾病和通过大规模免疫降低传播率。

事实上,通过免疫预防传染病是医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从历史上看,疫苗在预防天花、白喉、肺结核、狂犬病和脊髓灰质炎方面非常成功。今天,疫苗以及健康、营养和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进步已成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的一部分。

然而,接触一种类型的流感病毒不会使人对其他类型的流感病毒免疫。每隔几年,流感病毒总是会变异产生新的毒株(这一过程被称为“抗原漂移”)。制药行业在尝试生产疫苗时面临的一个重大挫折是,似乎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在某一年流感病毒株出现后会出现什么“新的”。因此,卫生机构的责任是识别、监测和跟踪新的流感疫情,以便在流感季节之前为易受感染的高危群体生产足够和适当的疫苗。

应该注意的是,与其他药物一样,疫苗也不能排除其副作用和意外风险。接种不良反应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但总的来说,疫苗的不良反应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尽管对于不幸的家庭来说,即使概率是百万分之一,也是100%的损失和痛苦),我们应该选择两者中的较小者,我们不应该因为窒息而放弃进食。此外,面对庞大的疫苗接种人群和复杂的产业链,判断疫苗是否与疾病或死亡相关,不仅要考虑时间、生物学合理性、相关性特异性、相关性强度、相关性一致性等因素。

事实上,近年来,国外也发生了误解、误读和反应过度导致的疫苗恐慌事件,甚至引发了公共卫生和安全危机。例如,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的疫苗接种增加了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孤独症概率的概念曾使欧美国家的人们感到恐慌。后来,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胡说八道,夹杂着研究人员的私利和欺骗行为。不幸的是,许多事实已经在国外得到证实,即公众在大范围内抵抗疫苗接种带来的风险。这充分表明,低接种率的出现将使大规模免疫难以实现(因为人口中潜伏着更多的疾病),并将增加其他儿童感染该疾病的可能性,从而对整个人口和后代造成有害后果。没有什么比儿童疫苗接种更能反映个人选择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了。

理想的愿景自然是开发一种“通用”疫苗,可以应对所有可能的流感毒株,但我担心短期内难以实现。目前,对潜在有害细菌的基因测序为寻找能够发挥疫苗最大保护作用的理想化学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此外,通过开发新的“佐剂”,即刺激免疫系统的药剂,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大大提高。

医学专家在媒体上的“陈词滥调”并非毫无道理:面对传染病,最简单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往往是最有效的措施。无论病毒如何变异,只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加强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就能构筑抵御病毒的"第一道有效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