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姐妹”为多种疾病诊疗带来希望
□ 王玉生
最近,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猴子在出生三个月后再次出现在上海。目前,它们在形状、动作和外观上仍然非常相似。“中兴”比较活跃,“华华”相对较弱,因为它只有10天的时间。他们跳上跳下,非常健康。
还记得克隆羊多莉的出生吗?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莫特(Ian Wilmot)成功地克隆了一只与母羊相似的羊羔。多利的出现使科学术语“克隆”为妇女和儿童所知。
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不仅诞生了包括马、牛、羊、猪和骆驼在内的大型牲畜,还诞生了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猫和狗在内的各种实验动物。然而,与人类最为相似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难以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2002年以来,世界各地开始了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克隆的研究,但没有相关的科学报告。其中,最近的一次是2010年胚胎移植81天在俄勒冈州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进行的流产。当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脑智能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认为,美国科学家的成功还不到一半,我们只需要把另一半做好。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科学家团队已经成功地突破了这个问题,走在了世界生物学的前沿。研究团队的研究员孙强仍然记得2012年他从普慕明院士“接过指挥权”的那一刻。“另一半”的艰难比预期的还要艰难。体细胞克隆有四个关键节点,即胚胎构建、激活、核基因组启动和着床后发育。在核基因组开始之前,体细胞核经历了一个回到早期胚胎核状态的过程,即重新编程。重编程不足的胚胎往往容易流产和早产。与小鼠相比,猴体细胞核移植难度更大,优质囊胚率很低。
在困难时期,你必须全力以赴接管这项任务。该团队基于一个远程非人灵长类平台。没有食堂。七、八个人轮流做饭,照顾1000只猴子。
他们从6只供体猴子身上获得卵母细胞,最后克隆了两只雌性猴子“忠中”和“华华”。通过对27个微卫星DNA位点的分析,证明其核基因组信息与供体细胞完全一致。
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中国率先开发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新型医药研发产业链,推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部疾病以及免疫缺陷症的新药研发进程,肿瘤和代谢疾病。中国科学家主导的灵长类全脑定位计划的实施和灵长类脑科学前沿研究将进一步使中国成为世界脑科学人才聚集的高地。
任何科学发现都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会带来巨大的进步,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危机。核能和基因编辑是典型的例子。生命科学的伦理问题不仅需要科学家的关注,更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的参与,通过立法和立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决策。
中科院党组号召全院科研人员向“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猴”科研团队学习,学习他们科技报国、真诚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甘于寂寞、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团队精神。
(作者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前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