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图书定价越来越高?
近年来,图书价格一直在上涨。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2005年一本新书的平均价格为36.75元,十年后(2014年),平均价格为55.15元,增长约19元,年均增长近5%。特别是新艺术书籍的平均价格超过了100元(103.3元)。
书籍的价格在上涨,而成本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一本书的直接生产成本包括封面和正文纸、印刷、装订等,而间接成本包括编辑、校对、翻译、封面布局设计、作者版税等。该行业的大多数书籍都是根据印刷版定价的。
目前,虽然书籍印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仍有一些书籍工艺复杂,设计复杂,印刷量小,需要大量的手工和手工操作。书籍附带的人工成本非常高。此外,近年来就业成本一直在飙升。出版社和印刷厂都需要承担高昂的劳动力成本。此外,制作书籍需要纸张和布料等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多年来一直在有序上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翻印一本新书,价格涨幅都不小。
如果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相比,从2006年到2014年,中国新书价格指数略高于CPI,即略高于价格上涨,尤其是在2011年。
业内人士经常抱怨,与欧美国家相比,图书价格非常低。在美国,一本书的价格在十到二十美元以上,而且兑换成人民币要花100多元。然而,这种算法只看到表面价格,忽略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以斯通纳为例。价格是39元。亚马逊的纸质版定价为19.95美元(130元人民币)。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4年美国的人均月收入约为30000元,中国为4000元。美国人在这本书上花了他们月收入的0.4%,而中国人花了0.9%。总的来说,中国人在以原价购买书籍时会感到比美国贵一倍多。
根据一些媒体的统计,在美国购买乔布斯传记的成本约为工人阶级月薪的0.21%,在日本约为工人阶级月薪的0.52%,在中国约为俄罗斯工人阶级月薪的1%,价格约为工人阶级工资的1.64%(68元)。
所以中国人花100元去实体书店(特别是新华书店),那里基本上没有折扣。他们会认为两本书都买是好的。
虽然一本书的价格在50元以上,但在消费者手中的价格通常要低得多。如今,像京东这样的在线书店。com和当当是很常见的。此外,还经常有"减百减二百","百元还百元书券"等活动。事实上,这大约是消费者手中原价的30%或40%。
因此,图书定价实际上是“虚高的”。事实上,普通图书公司在给图书定价时不想把价格定得这么高。毕竟,读者很容易产生距离感,使书籍难以销售。一般价格在30年代初,这将更加人性化。它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为作为销售渠道的网上书店的兴起。
随着京东、当当、卓悦等电子商务的兴起,价格战愈演愈烈。对传统书籍给予60%的折扣并不诱人。在此基础上,将进行一些促销活动,如“超过200元减去100元。比如王小波全集的价格是311元,网店的价格是43%,也就是132元。如果您赶上“100元回100元”的促销活动,最终价格将打八折左右。
但这会伤害实体书店。你从出版社得到的书越多,折扣就越大。与电子商务相比,实体书店的购买量一定要少一些,购买价格要打六折左右。考虑到租金和人员等各种成本,维持运营通常可享受20%以上的折扣。对于挑剔的读者来说,20%的折扣没有任何吸引力,所以他们转向网上书店。有些读者在实体书店里浏览这本书的内容,然后在网上下订单。
与实体书店购买价格的60%折扣相比,京东、当当等一些大型电商由于销量巨大,有能力与出版商讨价还价,这是实体书店不敢想到的。
因此,当网上书店兴起时,实体书店“充满了悲伤”:2010年初,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全方位书店”的第三极书店因严重亏损而关闭。2011,中国最大的私人连锁书店& MaMas&MaMax轻型合作书店关闭,单行街圆明园店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Xi Shu书店等著名连锁书店,如思维音乐书店,被关闭或收购。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的调查,近50%的实体书店在过去10年中关闭。
电子商务并不指望通过卖书来赚钱。书籍只是it吸引客户的工具。书籍是一种受众广泛的商品,从儿童到老年人都有消费需求。电子商务公司看到了图书、负利润营销和赚取眼球经济的特点。损失几十元的书籍可能会带来数百元的家用电器和其他百货商店的销售利润。当然,广告效果也是实现的。比如,当当网就是从网上卖书开始的。在接触到客户后,它现在销售从充值卡到家用电器的所有产品。
事实上,当当网的上市已经使其摆脱了卖书的盈利模式,京东商城也从未计划过靠微利书谋生。在价格战中,以书为"炮灰",目的是占领市场份额。
除了价格、劳动力和其他成本的上涨,更重要的原因是电子商务的低折扣迫使出版社提高价格。在强大资本的支持下,电子商务能够经受住价格战,实体书店很可能成为价格虚高的最大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