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一):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当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必须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资料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一样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本事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仅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贴合学生的学习本事,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很多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本事。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样,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事,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构成健全人格。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本事。这就明确地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所以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本事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本事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资料,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理解,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但一到实践中,就缩手缩脚,担心打破原先的定势模式,引起课堂混乱,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我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进取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二):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三):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可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此刻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异常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能够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人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教师,平衡自我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教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进取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教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能够“我已努力过了”聊以慰藉。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进取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必须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境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明白该怎样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明白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日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教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本事。而这些本事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能够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他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本事的考查,而本事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2.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解决方法: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立刻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忙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终,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可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经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奖励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四):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我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本事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此刻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忽略了学生自我的感悟动手本事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构成和提高。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本事,其中包括口头表达本事和书面表达本事。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本事会有怎样的提高呢
经过反思,我认为仅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本事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贴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本事,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资料和教学资料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很多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本事。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此刻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能够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我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此刻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本事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景,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的本分,教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一样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五):
“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投身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来,我却惊奇地发现中学生越来越不爱学语文了,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社会的指责越来越多了,许多教师也感觉到中学语文越来越难教了,原因何在?答曰:“奴隶式”“包办式”的教学方法破坏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冲淡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某些现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反思现状一:以“庖丁解牛”代替整体感知
新学期发各种教材时,学生最喜欢看的是语文书;而到上新课时,学生最厌恶听的是语文课!岂不怪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经过历史验证、现实过滤、专家遴选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能够说,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写作者用纸的砧、心的锤艰苦打磨的结晶。读之“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所以学生拿到新书时,如获至宝,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口不辍读。可到了我们的教师讲这些课文时,学生的表现又是一番“风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恹恹欲睡;教师在台上手忙脚乱,学生在台下悠然安闲;教师在台上汗流浃背,学生在台下冷若冰霜。原因何在?就在于我们的教师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语文课,“美”是第一性的,“美”是教学艺术的发韧!教师就是中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各种情景,营造各种氛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整体上去感受这种“美”(语言美、形象美、修辞美、音韵美、结构美、情感美、思想美),进而享受这种美、占有这种美,从中得到美的满足,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是怎样教的呢?他们对每篇文章毫不例外地从字词句
篇到段落大意,从中心思想到写作技巧,进行繁琐的、形式主义的分析,一篇文章往往要花去3—5个课时,有时,一个星期还学不完一篇文章,思想性、艺术性多么完美的一篇文章,就像“庖丁解牛”般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样就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破坏了文章的“原味”,学生自然感到索然无味,他们得到的永远是零乱的、肤浅的认识。由于大部分时间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夺去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无所作为的“奴隶”状态,教学效果自然是
“少”“慢”“差”“费”!
反思现状二:以一问一答代替启发诱导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妙,能够开人心窍,启人心智。但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实践中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提一问题,然后让很多学生站起来回答,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则学生很被动——我问你答,我没问的你不能答,并且你的答案要跟我那教案上写的要一致。真正的启发式教学除了教师会问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运用各种手
段,创设问题情景,营造问答气氛,架起思维的桥梁,“逗”起学生的“思欲”,从而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变“要我答”为“我要答”。
反思现状三:以面面俱到代替举一反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人文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语言学科。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人”(学生)为本,解放学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解放学生的眼,让学生看(观察);解放学生的耳,让学生听(闻);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说(讨论、交流、诵读);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做(写)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想(思考):从而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自学本事。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有一首《手脑相长歌》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可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备课讲课时,由于对学情吃不透,担心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总认为这也不讲不可,那也不讲不可,似乎不面面俱到,学生的知识和本事就必须有欠缺似的。
实际上,这种“霸道”似的“面面俱到”不但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更可怕的是养成了学生不劳而获的恶习——师讲我听,师说我记,讲到哪儿就学到哪儿。学生的主见没有了,个性没有了,举一反三的本事没有了,自我进行知识延伸和补充的习惯没有了,最终是学习主动性的丧失。丧失到自习课学生不知学什么;课讲完后,学生一脸茫然地看着教师不知做什么;讲读课上完后,自读课不知怎样“自我读”的“奴隶”地步了!谁之过欤?那里我要提醒同仁们的是: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决不是我们的一张嘴所能“讲”完的,它要靠学生日积月累;语文本事也决不是一张嘴“讲”出来的,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主学习逐步构成的。在语文教学上我始终认为:“口”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向躬行。
反思现状四:作文训练以所谓写作技巧代替思维训练和思路开发
作文训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智过程。它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能够这样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而作文是有形的思维。作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思维状态是否开阔;作文速度的快慢,取决于思维是否敏捷;而作文的创新,更取决于思维的创新!所以,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没有科学的思维训练,作文训练好像闭着眼睛捉麻雀——瞎碰。
中学生的'思维本来是十分活跃的,但由于长期得不到训练开发,有的已处于“休眠”状态。教师在作文课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使用各种方式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力争做到思维形式的立体化、空间化、求异化,思路一旦打开,学生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思维就会向多方向推进,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古今中外,全方位扫描,各种奇思妙想会不停地从脑海中蹦出来,从而找到最佳视角,确定最佳立意,产生创作冲动和灵感,感到有话要说,非吐不可,从而扭转“咬断笔杆写不出,扯掉头发没着落”的局面,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而我们有的语文教师不明白这个道理,作文堂上大讲特讲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写作套路,甚至怎样开头和结尾,然后把作文题目一命,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时间就只能是学生看着题目发呆,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抓耳挠腮,时间充足者“挤牙膏”,时间不够者就抄袭、宿构。这与其说是作文,倒不如说是让学生受罪!
反思现状五:先“污染”后“治理”
由于师资水平、重视程度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学语文起始年级的教学“欠帐”太多,“污染”太重,导致年级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高考成绩。主要表此刻三个方面:①没有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尤其是没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这是最可怕的,因为“习惯构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哪!这种“污染”是无法“治理”的,因为“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呀!②“双基”相对落后和薄弱,高三复习后劲不足,本事难以提高,瘸科现象十分严重。③由于读得少,阅读本事低;由于写得少,写作水平低,而这两种本事是高考要重点考查的对象,这两种本事的提高决不是一日之功,而需要长期“投资”,这种“污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很难“治理”的。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六):
今年适逢高中新课程实施第一年,困难与挑战并存。作为一线教师,自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就进取投身到新课程实施中。截至期中考前夕,我们高一语文已完成了必修一(模块一)的教学任务。虽然取得了必须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但新课改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让我们萌生了不少困惑。下头着重分析语文模块一的考试情景及整改措施:
本次期中考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较为规范的综合测试,为让学生们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所以本次考题立足课本,难易度适中,其命题形式及资料兼顾高考命题的基本题形及语文新课改的考试趋势,不出现偏题、怪题。考试结果基本上到达预期的考查目标。但由于本次试题区分度不大,缺少难题的比重,所以尖子生未能彻底冒出来。全年段24个班级,最高分121分,仅有一个。经过考试,也发现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选择题及名句默写类知识基础题都存在较多不应有的错误。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说明部分同学对学习或考试掉以轻心、不够踏实、不够认真。同时也不排除考试技巧的掌握程度不熟练和考试心理有待提高。
2、本事性中难度题失分普遍较高。本次阅读试题包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古诗鉴赏三方面,需要较强的思维理解本事和表达本事。从考试情景来看,此类主观题一些答案表述不够严谨、全面,缺乏整体把握文段的本事和思考问题的纵深度。
3、本次考试为半命题作文,方向明确,跑题者甚少。但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立意不高、挖掘不深,文体格式较为单一的情景。需要大力提高作文创作的个性化特征及创新意识。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改和提高:
1、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和领悟,定期写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多听观摩课,切磋教技,交流教学教法。时刻关注全国高考的改革动态,了解语文高考的改革的发展趋势,吸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
2、课堂常规教学要进一步提高效率,求“新”求“活”,大胆创新,多加强口语表达训练和书面表达训练。教学资料,既要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紧跟高考语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本事,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
3、要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改善教学方式,要多运用激励式、诱导式教学,促进学生生发性学习潜能,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创新本事。对于一些语文成绩突出的同学,要适当引导,使他们成为培优的种子。
4、加强文言文阅读本事的训练和古诗文背诵篇目的默写,引导学生借助各种报刊、杂志,扩大阅读量,建立读书笔记资料库,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读写本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七):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与计算机是现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仅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一样,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能够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我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必须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行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简便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明白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本事。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景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仅有你。”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经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供给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资料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信息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到达“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职责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教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之后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当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
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仅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教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山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本事还给学生。
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异常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此刻,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异常是课外阅读,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能够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能够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能够帮忙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证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此刻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八):
第一次作为一名教师走上讲台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也很紧张。我所教的高一年级的语文课。任高一的课,在很多教师看来是比较简便的,高一新生充满稚气,有活力,新课的讲述相对来说也简便了一些。其实,教高一才更是任重而道远。首先,这些孩子的思维和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活跃,也更加分散,难以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活跃思维,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才能把握好高一学生的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下头我就从几个方面总结一下我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一、认真备课
从学期初,对于教学大纲做一个细致的了解与分析,并根据当地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资料进行灵活的调整。备课的整体思路在于一个“实”字和一个“巧”字上。“实”字即落实大纲要求,落实新教材的要求,落实具体知识,把教学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本事和水平上。
巧则要求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开学一个多月,我就是在这样的两个标准下进行备课活动的。
二、抓好45分钟
在备好课的前提下,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上将所作的备课资料准确有序的讲出来,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学校对语文的课程安排相对死板,在每一天午时的前两节,这是学生最困最容易瞌睡的时间,为了使学生能有兴趣的精神饱满的上好每一节课,我尽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认真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我决不越俎代庖,也决不放任不管,做足做好“主导”的作用。一般情景下,我是这样安排一节课的:一上课,先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任务;继而学生阅读思考,提问讨论;然后师生就重点难点互相提问作答;最终指导学生谈谈学习的收获。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打起精神,不会在教师催眠曲似的大段讲述中度过一节课。
三、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语文书面作业主要是作文,每两周一次,就有一百多篇,约十万余字。我采取了教师批改为主、学生互批为辅、学生互批和教师批改结合的形式,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在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提倡言之有物,说真话,深入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反对说大话、空话,反对说一些低级趣味的话。我批改作文时,坚持改字词,改语句,改段落,改资料,认真写评语,既鼓励学生发扬长处,又明确指出学生的写作方面的不足。批改周记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常常要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才能完成,而它的成效又不是一下子就能表现出来的,可是,这正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个工作任务之一,我严格的要求自我,不仅仅要完成,并且必须要高质量的完成。
四、组织辅助性教学活动
作文语文教师,讲好课还不能算是已经完成了任务,要想真正的引起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还需要在很多地方多动心思。我就在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之余组织一些小小的教学活动,例如,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根据必须的题目进行口头表达本事训练。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根据自我所关注的新闻知识,对目前所发生的事情给出自我的确定与评价。这样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本事与习惯。课堂活动其实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我真正探索更多的形式与方法进行课堂活动,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简便,学生的态度更加进取。
以上是我在这不长的教学时间中的一些想法,当然其中肯定也有许多问题和失误的地方,我会继续思考,继续努力的完成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我作为一个教师的梦想——创造一个充实而又简便愉悦的课堂。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九):
5月即将过去了,回顾这一个月来的教学,紧张、疲惫而又充实、愉悦。学业水平考试已经尘埃落定,我们最终从必修教材的紧张复习中解脱出来,好好地喘了一口气,从孩子们考完回来的言谈话语中得知,今年的语文测试并非原先想象中的那么难,大家答得都还不错,心里顿时不免一阵窃喜,一个月的辛苦与期待总算没有白费。
本月我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选修教材的处理上,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精心挑选若干诗歌和散文篇目向学生们推荐学习。教学思想是启发式的、合作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们的鉴赏本事和语文素养。我认为一些教条式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培养学生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语感更重要,好文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更何况我们选择的篇目几乎都是祖国语言文化中的经典,要想真正地理解其中全部的文化内涵又谈何容易。有鉴于此,我自我也是费了许多心思。在朗诵上,几乎每一篇文章我都要事先下载范读录音,听一听名家的朗诵,不断地完善自我,精确到每一个字词和句读都不出现任何纰漏;在讲解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启发同学们的认真思考,一齐来探求文学瑰宝的艺术魅力;在反思后,我进取努力拓展和迁移已经学过的知识资料,不断整合诗歌鉴赏与散文理解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让同学们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学而不倦。
或许是没有了考试的压力,此间同学们的学习状态比较放松和随意,刚开始接触诗歌欣赏的时候,大家都是兴致勃勃,妙趣横生,问题很多,想法也不少。课堂上有睿智的发问,也有激烈的讨论,“诗无达怙”,很多同学都能在课堂上做到动笔、动脑和动心。可是好景不长,同学们逐渐对这一部分的学习资料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课上也慢慢有了唠嗑、溜号、看闲书等不正常的现象。四班厌学的同学很多,三班偷懒的同学也不少,这都让我很伤脑筋,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一下他们,同时也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同学们真正地喜欢语文学科,欣赏语文魅力。
本月最为遗憾的是听同组教师的课较少,尤其是翠姐和微姐两位师傅的课,两位师傅每周都能抽出时间来听我的课替我把关助我成长,而我却没能做好自我应当。可能是平日里的学生社团工作很繁重,尽管如此自我也不应当再找借口,更注意处理好教学与工作的平衡,明白教学为首要任务,感激翠姐的鼓励与指点,也感激同组教师对我的包容与理解。
人的一生过得是否精彩,其实并不是看它的长度,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比别人体验得更多,因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十):
一、在《史记选读》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虚拟情境教学
虚拟情境教学主要起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在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同时也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对于《史记选读》学习,我改变了墨守成规的文言知识“填鸭”教法,师生准备共同表演课本剧,在虚拟情景下教学,这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潜力,还能与随笔化写作相结合,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必定能成为古文学习教改的突破口。我将举行课本剧表演的消息在课堂内发布,并按照现成的组别,将学生们分成四个课本剧组,就地取材从课本里与同学们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强的历史剧目——《荆轲刺秦》、《鸿门宴》、《将相和》、《霸王别姬》。之后,选拔演员、修改台词、道具准备等工作都放手交给各个“导演”去统筹了。在接下来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环节,同学们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冲上讲台书写自我的观点:项羽的优柔寡断,刘邦的知人善用,蔺相如的申明大义……整块黑板被同学们的各式字体填得满满的。这仅仅是在写文字吗?不,这是他们智慧火花的迸发!相信课后的随笔也同样值得期盼。这完全与“随笔化作文”中随笔的深刻内涵不谋而合:随时随地、随遇随历、随感随记、随读随议。
二、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要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六国论》的教学,首先:要加强诵读和背诵,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地诵读,读出作者心声,做好课前预习的朗读布置要求,课中的朗读指导,课后的诵读和背诵安排和检查。事实证明,文言文教学运用诵读法教授文言文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读中能够认字,读中能够会意,读中能够悟情,读中能够明理,读中能够知法,读中能够鉴赏,总之,一切的教学任务都能够透过读来实现完成。教师要对读的方式深入研究,什么时候读,怎样读,读哪里,针对于不一样的文本,都就应有各自最好的处理,读的天地大有可为。要求学生读好,教师要先读好,教师要读得洪亮,读得活力,读得自信。本节课,教师如果能领读一遍,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多种形式的诵读,多种方式的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如,齐读在整体感知上很重要,默读对于没预习的学生很有好处。还有,不一样的段落要读出不一样的情感所在,个性是最终两段的议论,要读出情感。知识点能够让学生自我去归纳,但教师要做好引导,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相关的联想。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鼓励学生在必须的积累基础上,针对某篇文言文,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与本文或作者有关名句和成语典故等方面
进行整理,要求所有的例句资料都出自课本。
三、在小说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较浅层次认识向深层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点,确立教学目标。
《祝福》是一篇老课文,里面的资料很丰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讲的点能够很多,传统的讲法往往需要几个课时。但如果要一堂课解决这么难的课文,那就要求教师务必得把握重点,去掉那些细枝末节,所以我本堂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杯具命运的原因。这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将这两个问题搞明白了,其他的问题,相信学生也就能自我解决了。从上课状况来看,这两个教学目标定的还是比较适宜的。
二是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潜力,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可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去找寻探究呢,因为兴趣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我觉得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导语是关键,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思维活力,还能为文本分析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导语的设计,本堂课,我采用邀请学生当一回侦探一齐去破案这一导语,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是学生回答,需要教师肯定更需要教师指导。
新课改实施以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称赞,这是可取的一个现象,可是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我们都该肯定呢?作为教师,是不是更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认识的误区予以纠正,在学生认识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时候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思考呢?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就明显感觉到,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触摸到了问题的边缘,但往往不能更进一步深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当然做到这点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机智。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十一):
在15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三点:一、加强教师自身素养;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三、坚持写教学后记。我这样践行着,且收效颇丰。
一、加强教师的自身素养。
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教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教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教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朱小蔓教授说:“如果我们教语文知识,不能教出个乐趣来,不能教出个兴趣来,不能教出个迷恋母语的境界来,那他就不是一个高明的教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仅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此,我摸索、总结了几个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巧设导语,诱发兴趣
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活力。让活力绽放,让诱惑持久,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导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暖余温。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祝福》这课时,刚过了新年,学生还在回味着热闹的新年,脸上洋溢的那份欢乐难以掩饰。一上课我就祝福他们,虽然这是迟来的祝福,但他们还是很高兴,趁机我让他们讲自我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探亲访友的欢乐,此时他们都乐于与别人分享自我的欢乐和过新年时的乐趣,因而他们很快就能放开来讲,很兴奋,这样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比较,为理解文章做了铺垫。
2、及时雨。及时的大雨总能让人心生快意,也让求雨的万物欢喜若狂。我觉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时雨,虽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长青之树,可遇不可求,但它却是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仅一点灵动,也能闪耀一时。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时利用,也能成为课堂的动听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让巧合也成为课堂导入的一员,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中应当尝试这样的导入。
3、历史风。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日,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日,让历史启迪今日,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善用昨日的历史,也要善用今日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触发兴趣
设置问题,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本着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找准切入口,讲究坡度,愈进愈深,所见愈新愈奇,兴趣亦愈激愈浓。在“启”与“发”、“愤”与“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事,既求同,又求异,不一样意见不一样观点之间相互触发,构成一种如切如磋的浓烈的课堂气氛。
(三)、拓宽渠道,巩固兴趣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也是激发兴趣巩固兴趣的阵地之一。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本和课堂所得,期望开拓知识面。教师就要及时地保护和培养这种进取性,
进取地向课外延伸。能够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举行读书报告会、故事会;组织指导学生课余创作,供给发表园地;开展语文联谊活动,如猜字谜,记成语,谈楹联,接名句等。这样,就会是学生看到自我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处于高中年龄段的学生最容易理解新奇的东西,而这些又不必须都是正确的、健康的,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加强思想教育,进行健康的心理指导,以及展开上述有意义的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以,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稳定、牢固的学习志趣,对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下课后对自我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那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我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我的行为。
撰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每一位教师,异常是新教师更为有益。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后记,在课前就写在了备课笔记上,也有的教师只写几笔,就了事,没有什么东西。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十二):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这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就应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必须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资料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一样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务必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潜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仅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贴合学生的学习潜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所以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务必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务必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潜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资料,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务必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理解,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务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用心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资料,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教师就应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并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透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到达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就应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
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带给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样能切实地提高语文潜力呢?仅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四、教学设计要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必须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能够使用,但教师就应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资料,怎样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教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资料缺乏深刻理解的状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状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头的几种状况: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我想自我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能够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教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就应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我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用有必须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教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务必要革除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十三):
自我从教已经进入第十五个年头了,按理来说,应当是精力经验最好的阶段,可是同样也伴随着一些不良的毛病,具体表现为:
第一,重经验轻研究。
我总觉得自我对教材的把握较好了,对课堂的掌控也有度了,因而,总想以不变应万变,轻视了对教材,对学生的研究和重新的解读,到底学生整体如何,个体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如何去解读教材,如何最大化的起到举一反三甚至教是为了更好的不教等作用,这些意识我都有点忽视了。我觉得我个人应当再把自我当作小学生,重新学习,相互学习,加强创新意识,更加的服务学生服务学校。
第二,拖懒推影响工作热情。
人啊,自觉不自觉中总会出现一些拖懒的思想,如果不“照照镜,整整衣,洗洗澡,治治病”,可能会更加严重。我就是这样,由于俗务过多,自我的想法过多,对工作出现了能拖则拖,能躲则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一点摆老资格,耍脾气。
第三,门前雪影响大局意识
我们学校最大的毛病恐怕是每位教师都各自为战,没能真正地构成教研组的合力,科研思想,“传帮带”的意识不浓,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我也是一样!我只是想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守好自我的一亩三分地,至于别人怎样,我基本上都是做和事老或者老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若关己糊涂至极。因而,我缺乏了大局意识和远见的思想,仿佛自我进入了老龄之年。
第四,新教改要有新创新
我们这一届是广西第三届进入新课程改革的一届,前面已经有了两届的经验和教训,而我们这一届对我们而言也是新的挑战,既要向先驱者们学习,认真地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又要有所矜持,保留自我的原生态,不要迷失自我更不能失去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总之,新教改就要有新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懒懒而独好兮,我如浮萍以终生。
以此自勉!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十四):
转眼,又过了一个学期。回顾半年来的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景反思:
这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我,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在同事的帮忙和自我的努力下,最终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学生情景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词汇量窄得要命,一些常用的词语不但不明白意思,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句子成分一概不懂,连主语、谓语、宾语都不会划分;基本没读过什么书,用“一穷二白”形容他们的知识面一点都可是分。作文类似小学生习作,句子很多语病,且无话可说。
2、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阅读、理解、分析、表述本事特差,问个问题,团体发言说着还挺热闹,可一旦让一位同学起来发言,话都说不清楚。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的自觉性不够。
3、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学习上还算较配合,记得第一节课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我讲了“韬光养晦”“韦编三绝”“曲突徙薪”“未雨绸缪”四个成语,结果学生还挺爱学的。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只要学生肯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二、上学期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下大力气,加强语基训练,尽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帮忙学生弥补语基上的不足。
2、强调课前预习,坚持每堂课上课之前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来提问学生,否则,宁愿用上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弥补预习。
3、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忙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
4、坚持每堂课后都布置作业并及时做好检查、讲评的工作,在迫使学生学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地掌握知识。
5、写作训练从“基础”入手,指导记叙文写作,尤其是记叙中的描述方法,并进行了片断训练及综合训练。帮忙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的语言表达本事和写作本事。
6、让学生明确认识: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工具学科,也是以后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科,没有学好语文今后的生活将出现“步步为难”的困境。
7、要求、监督学生从描摹入手到仿写到会写到想写到爱写的书法练习过程,并让学生认识到:“写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样,给人以完美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学生养成坚持每一天起码练习一页书法的习惯。
三、取得的成效如下:
1、学生中开始养成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习惯按时完成作业。
2、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必须程度有了好转。
3、“朗读习惯”的养成,为整个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学习基础,活跃的年段的语文学习的氛围。
4、“就文提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帮忙学生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述的本事。
5、从仿写入手的作文训练,降低写作要求,再加上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时都采取:“针对学生文意,倾心相谈”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学生敢写敢说。
6、学生的课堂笔记的习惯已经养成,由于要求教师把语基知识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之中,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进一步强化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今后的教学设想:
因为学生在语文方面存在的缺漏实在太多,仅靠一学期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倘需在今后继续努力,仅有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要学、想学,才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最根本的保证。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十五):
一、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语文本事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一样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技能(语文应用本事)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在教育家的眼里,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构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我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我的语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本事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一个长期积累语言材料的问题。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本事的提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语言材料贫乏表现得十分突出,异常是理科班073班。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后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其他科目,因而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本事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本事,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
二、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
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语言本事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那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资料更为丰富,不仅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资料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仅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供给源源不断的动力,构成良性循环,从而到达提高语文本事的目的。
三、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实基础——字词句的抄写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本学期一开学,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课上,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用来抄写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词,一个用来抄写名句美文及写作素材,每周要求学生交上来给教师捡查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经过对语言文字的“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本事。这才是有效的阅读课文。仅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所以,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异常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我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坚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电。“一日不学则落后,三日不学则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日,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优为重要。一位教师要会教书,首先要会学习,我深知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性,所以,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采取了多种不一样途径进行学习。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及高考动态;进取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通”里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异常是对学校订购的“校视通”学习资源,不敢说我是用得最好的一个,但能够肯定,我是学得最多的一个。同时也期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我们开通“校视通”这一学习资源,让我们教师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齐。
四、今后的教学重心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本事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所以,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成为今后教学的工作重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期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十六):
高一即将结束,回顾过去的一个学期,觉得值得思考、总结和改善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当然和新课程的实施这一大背景有关,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把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好好反思,让自我在今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下头就来谈谈本人在高一第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以往有过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做法。
一、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的错误认识
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确实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破才有立”。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就使得我在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容易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异常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写、多练以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讲。事实证明,以上的方法虽然传统,但效果显著,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吸收和融会传统教法的长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方法实施中产生过的错误做法
(1)导学案运用中的错误做法
我们这次高一语文的新课程教学一个重要的“新”的标志、新生事物是“导学案”。“导学案”在山东兖州一中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本事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出于经验的不足和对学生学情调查了解的不够,往往会采取这样一种片面做法——只注重导学案的“学”和“讲”,却忽视了导学案的“导”,结果经常会把课堂变成做题目(做导学案)和讲题目(讲导学案),在必须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厌学。事实证明,如果导学案只“做”只“讲”却不“导”的话,对学生的“学”恐怕很难产生什么进取的、正面的影响。所以,如何设计好导学案并进一步利用好导学案,使它能够真正调动学生、激发学生、解放学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好好动一番脑筋。
(2)合作学习中的错误做法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提议中提出了“进取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在实践中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做法:
①、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我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其实,这样的小组讨论由于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②、教师缺场。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有时会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其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适宜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本事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靠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
④、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有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终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并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进取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以上两点新方法中的错误做法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中以往有过的较为突出的现象,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篇幅有限,在那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本事,更要有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本事。在那里提出几点误区也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能走得更顺畅。问题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更应当防患于未然。在新课改的路上,让我们少些误区,多些成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十七):
一、资料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本事,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构成本事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齐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资料。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本事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本事。而本事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本事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本事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本事训练。
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齐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述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主角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述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终让学生自我体味环境和细节描述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仅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资料。仅有明白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我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能够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十八):
今年我担任高一7班的班主任和高一7班、高一2班的语文教学。我深知高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关键的学年,这关系到他们初高中的衔接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素质,还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
一、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背记的习惯。首先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我就是最好的。此外,我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学生做好课内外学习笔记。不仅仅要记课内的知识、扩展的知识,还要主动去记自我平常接触到的课外知识。
2、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阅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文以载道,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离不开与伟人进行思想上的对话和交流。阅读能够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与大师为伍,让学生们受到人格和思想上的潜移默化。并且学生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会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学生影响。一旦构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再者说,从应试来说,也必不可少。阅读,开拓其视野,丰富其内涵。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的质量和数量到了必须程度,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也会慢慢上升。所以,本学期,我让学生们购买一两本名著,进行每周阅读,并做读书笔记。在寒假和暑假里,也会让他们继续阅读,坚持好这个良好习惯。
3、动手练笔的习惯。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对他优秀作品的高度盛赞。好的作品离不开频繁的练笔。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讲起话来那是滔滔不绝犹如长江之水,可到写的时候,却是吞吞吐吐犹如挤牙膏。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并且要有500字左右。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讲小故事或者名人名事,然后学生发表评价。还有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并且把学生分为4个学习小组,将发言纳入小组得分中。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进取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时刻学习,不断反思。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向都是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位新教师,更是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无论是向其他老教师学习,观摩课堂教学实录,还是进行文本阅读,都不可或缺。我在教两个班语文的同时,也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有时候占据了我过多时间,使得我还不能够有太充分的时间进行很多学习。本学期我跟着科组教师去了三亚一中、海南中学进行课堂观摩学习,也参与了网上教学交流,还听了本校教师的语文课和其他课。只是后者的听课数量还太少,下个学期我将在做好班主任工作、自身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听课、学习力度,不断完善自我。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十九):
过去的半年,紧张、忙碌。冒着满面风霜,顶着一天星光,跨过一路泥泞,辛勤耕耘,默默而无闻。这半年,收获了一些成绩,也有几多感慨、些许慰藉。应对新的教育形势,催马扬鞭自奋蹄,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无论任务多重,困难多大,只要学校布置了的,都尽力去完成,认真做好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认真备课。首先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每年更新的考试大纲,领会精神,结合实际,落实到工作中去。然后钻研教材,研究教材与课程标准的有机联系,理清教材内部每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主次资料,找好教材在教学中的切入点。例如,在教学“必修五”时,本人就注意对一些篇目的取舍或必要的整合,进行适量的补充或拓展,进一步优化教材结构体系,使之更切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在教学《史记选读》时,则注意找出教材的好的切入点,设置有提纲挈领性的问题,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全面推进阅读和深入探讨等。
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较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形式不拘,资料广泛,点点滴滴,贯穿在每个细节。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是新课标理念去研究教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探究和综合表达的本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适用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使之顺应教学发展的新潮流。
进取参加团体备课。团体备课是汇聚教学智慧的最好方式,在活动中进取发言、与同行切磋,有创造地进行二次个体备课。精心编制教案,组织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流程。上课时能多次、及时、有调整地实施教案,容量、质量两相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之成为学习主人和发展个体。坚持写教后记,寻找不足,去补救缺憾。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良师益友是教师重要的主角。本人在工作中能主动关爱学生,言传身教。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勤于跟学生交流且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位叫于祥胜的同学,语文成绩一向不好,为此很苦恼,本人得知这一情景后,就主动去询问,帮忙他分析原因。他表示很愿意下功夫,但不知功夫用在哪里,如何安排学习,经过与之深入交谈和予以热情鼓励,之后他的语文学习成绩在短期内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提升成绩的信心。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有足够的包容之心,用耐心去劝导,用诚心去感化。经过半年的努力工作,学生们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然而,回顾历程,却又发现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足,特归纳如下。
1、在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对教材每个部分的具体要求和有实效的教法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尚未在教学中一以贯之。
3、课堂教学的构思、环节、组织和资料有待进一步优化。
4、激发学生兴趣和挖掘学习潜力还做得不够。
5、需要更加深入有效地作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如此等等,本人愿作深入剖析、诚恳反思;并相信:没有反思的认识是肤浅的认识,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反思的错误是永久的错误,没有反思的教学是故步自封的教学;勤于反思是创造的胚芽,勤于反思会造就出不停上进的车轮!在今后的日子里,本人愿再接再厉、努力作出更新更大的成绩,回报党,回报人民。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二十):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教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资料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资料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资料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资料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资料(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0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此刻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资料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资料,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当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资料”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感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向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我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职责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当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可是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经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此刻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资料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构成了自我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异常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很多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此刻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此刻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
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作为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工作热情十分高,工作也很努力。但我对自我的教学不满意,很尽快摆脱这种局面。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