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证造句,互证拼音,互证什么意思

互证:hù zhè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相互证明。 清 江藩 《国朝汉学师承记·顾炎武》:“酌古通今,旁推互证。”★ 相互证明也。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顾炎武》:「酌古通今,旁推互证,不为空谈。」

1、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

2、徵之羿射九日,二事恰牵连互证。

3、线装书局重印出版此书时,经多方查找、搜寻、互证,确定为二十一种,这二十一种是:《乾坤凿度》、《周易乾凿度》、《周易古占法》、《周易略例》、《周易举正》、《京氏易传》、《关氏易传》、《麻衣道者正易心法》、《穆天子传》、《孔子集语》、《论语笔解》、《郭子翼庄》、《广成子解》、《三坟》、《商子》、《素履子》、《竹书纪年》、《潜虚》、《虎钤经》、《两同书》、《新语》。

4、1985年以来,古籍所组织中文系、历史系及有关专家整理出版了“陇右文献丛书”20多种:《续敦煌实录》(李鼎文整理)、《陇右方言》(李鼎文整理)、《陇右方言发微》(李鼎文、钮国平整理)、《李于锴遗稿辑存》(李鼎文整理)、《笠云山房诗文集》(李鼎文、路志霄整理)、《张康侯诗草》(赵逵夫整理)、《陇右近代诗钞》(路志霄、王干一整理)、《甘肃人物志》(赵荧、牛得权整理)、《守雅堂稿辑存》(漆子扬、王锷整理)、《二西堂丛书史地六种》(王晶波整理)、《李翱集》(郝润华整理)、《王符潜夫论译注》(胡大浚、李仲立、李德奇译注)、《李益诗歌集评》(郝润华整理)、《人物志研究》(伏俊琏整理)、《权德舆诗文集》(霍旭东整理)、《金石文字辩校释》(时建国整理);“敦煌文献丛书”六种:《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注》(吴福熙)、《敦煌婚姻文化》(谭婵雪)、《敦煌僧诗校注》(汪泛舟)、《敦煌争讼文牒集释》(王震亚、赵荧)、《敦煌赋校注》(伏俊琏)、《敦煌边塞诗校注》(胡大浚、王志鹏);“古典文献研究专刊”十余种:《甘肃文史丛稿》(李鼎文)、《声类疏证》(郭晋稀)、《大金吊伐录》(李庆善)、《五代十国文学编年》(张兴武)、《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郝润华)、《历代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王锷)等。

5、近代还有人把地方志的功能进一步细化为六条:一是社会制度之委曲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二是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姓氏;三是遗文佚文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四是方志多祥物产税额、物价等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五是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六是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合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他史实互证。

6、作者对这些阵法既有广博征引考订,也有自己的见解,并图文互证,“便人索其理”(《续武经总要》,万历四十二年本,下同)。

7、反之,开门见山,直出直入,底面互证,毫无谜趣,就象其它直解注释的谜一样,犯了徐枕亚先生所说的“直遂”之忌,因此类谜是以“指事

8、它预示着:论文的二、三、四部分,即探索教师对学校管理的职业体验的核心部分,我将运用人种学“三角互证式”的设计方式,也就是说, “我”之体验? ? “大样本”之调查? ? “关键事件”之个案剖析,这三者之间,无论是资料解释的来源,还是采集信息的方法技术,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证明的,获得一定代表性的,并具有“硬性”的因果式的必然联结;而不是平日自然语言中所说的那种个别的、偶然的甚至是无病呻吟式的“体验” 。

9、但屈原认为楚王虽然有过失,己犹欲弼正匡辅,此意与《离骚》和《抽思》二篇可以互证。

10、董作宾在《殷历谱》里研究商代记时法的时候,以卜辞与《国语》互证。

11、在1951年出版的《元白诗笺证稿》中,陈先生提出了“史诗互证”的史学方法与理论。

12、其中有可与史书互证而订其失误者,亦有可以补史书之阙遗者,更有诸作者发抒内心深处之情思,反映一代心声,而只记表面事迹之史书所无能为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