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造句,囫囵吞枣拼音,囫囵吞枣什么意思
囫囵吞枣:húlúntūnzǎo基本解释:(1)[swallowadatewhole]∶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2)[todoathingwithoutthought;readwithoutunderstanding]∶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详细解释:把枣子整个吞下。多比喻在学习上不作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元吴昌龄《二郎收猪八戒》第一折:“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蹺蹊,我这里囫圇吞个枣不知酸淡。”茅盾《夜读偶记·理想和现实》:“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囫囵吞枣地读了《红楼梦》,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囫囵吞枣húlún-tūnzǎo(1)[swallowadatewhole]∶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2)[todoathingwithoutthought;readwithoutunderstanding]∶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55.造句1.出处元.白珽《湛渊静语》2.语译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3.故事内容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麽受得了呢?”4.近义、反义词近义词不求甚解反义词融会贯通5.造句研究学问最怕囫囵吞枣,缺乏辨别能力。★比喻对事物的了解不够便含糊接受,或求学时不分析探讨而只是笼统接受。【造句】研究学问最怕囫囵吞枣,缺乏辨别能力。目录★把枣子整个吞下去,而不加咀嚼。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如:「研究学问最怕囫囵吞枣,缺乏辨别能力。」也作「鹘仑吞枣」。★修订本参考资料:把枣子整个吞下去,而不加咀嚼。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如:研究学问最怕囫囵吞枣,缺乏辨别能力。亦作鹘仑吞枣。★02.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论语》:「〈二南〉之诗,但言治国由于齐家耳。……若将注中修身、齐家句,囫囵吞枣看过,便似不曾读《诗》者。」★01.元.杨讷《西游记.第一三出》:「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跷蹊,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释义「囫囵吞枣」之「囫囵」,典源作「浑仑」。「浑仑」同「囫囵」。囫囵,整个。「囫囵吞枣」指吃枣子时不加咀嚼,把整个都吞下去。#语本《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赵州大萝卜头》。后用「囫囵吞枣」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典源#《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赵州大萝卜头》1>僧问赵州2>:「承闻和尚亲见南泉3>,是否?」州云:「镇州4>出大萝卜头。」这僧也是个久参底,问中不妨有眼,争奈赵州是作家,便答他道:「镇州出大萝卜头。」可谓无味之谈,塞断人口。这老汉大似个白拈贼相似,你才开口,便换却你眼睛。若是特达英灵底汉,直下向击石火□,闪电光中,才闻举着,剔起便行。苟或伫思停机,不免丧身失命。江西澄散圣判,谓之东问西答,唤作不答话,不上他圈缋。若恁麽会,争得远录公云:「此是傍瞥语,收在九带中。」若恁麽会,梦也未梦见在,更带累赵州去。有者道:「镇州从来出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赵州从来参见南泉,天下人皆知。这僧却更问道:『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所以州向他道:『镇州出大萝卜头。』」且得没交涉。都不恁麽会,毕竟作麽生会?他家自有通霄路。不见僧问九峰5>:「承闻和尚亲见延寿6>来,是否?」峰云:「山前麦熟也未?」正对得赵州答此僧话,浑似两个无孔铁鎚。赵州老汉是个无事底人,你轻轻问着,便换却你眼睛。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7>吞个枣。(1)典故或见于《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陆氏》。(2)赵州:释从谂(公元778~897),唐高僧。谂,音ㄕㄣˇ。精心玄悟,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主张真正的见性,身边事物随手拈来,启人禅机。昭宗时圆寂,年一百二十,諡真际禅师,世称为「赵州古佛」。(3)南泉:释普愿(公元748~834),唐高僧。精练玄义。贞元十一年,挂锡池阳南泉山,自建禅斋,足不下南泉三十余载。有「南泉斩猫」公案留世。(4)镇州:地约在今河北正定县一带。后汉时称镇州,宋代初期延用,后升为真定府。(5)九峰:生卒年不详。曾受法于延寿禅师。(6)延寿:释延寿,生卒年不详。弃吏出家,五代时于杭州永明寺,倡导禅净兼修,发扬「净土思想」,圆寂后赐号「智觉禅师」。(7)浑仑:同「囫囵」、「浑沦」。指整个的,完整的。〔参考资料〕《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陆氏》而今不欲穷理则已,若欲穷理,如何不在读书讲论?今学者有几个理会得章句?也只是浑沦吞枣,终不成又学他,于章句外别撰一个物事,与他斗。典故说明「囫囵吞枣」原作「浑仑吞枣」。《碧岩录.卷三》记载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问赵州和尚是否曾亲见过南泉大师?赵州打了个比喻,回答说:「镇州出产大萝卜头。」本来这位僧人问赵州时是别有用心的,想不到赵州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打了比方。这番对答,表面上看来真是无味,直堵人口,害得这位僧人才一开口,却只换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赵州此番回答若是听在有智慧人的耳内,恰如电光石火,一闻便透彻心灵。否则,想破头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为镇州出产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赵州去参见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这位僧人明知故问,所以赵州才会如此回答,不跟他罗嗦。恰如曾经有僧人问九峰和尚:「是否见过延寿和尚?」九峰回答说:「山前的麦子成熟没?」这个回答和赵州的回答刚好呼应。就像是两枝无孔的大铁槌,一敲就定。赵州和尚本无机心,想不到僧人轻轻一问,得了个瞪大眼睛的讶异。此番对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细嚼慢咽,意趣无穷;没有智慧的人,可能会像一口把枣子吞下肚,索然无味,不知所云。后来「囫囵吞枣」就从《碧岩录》原文中的「浑仑吞个枣」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书证
1、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精益求精,只有拥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2、这时简直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
3、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4、我已经读过数不清的电子书,囫囵吞枣了各种博主的许多经验,知道了所有可能的结果。
5、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6、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7、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8、国际音乐日,你将被《闹钟交响曲》惊醒,哼着《锅碗瓢盆进行曲》做饭,踩着《囫囵吞枣圆舞曲》享受早餐,国庆长假在《节日狂想曲》中拉开序幕!
9、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10、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11、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12、学习切忌囫囵吞枣,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13、所以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地看完了。
14、我们总在最无知的时候,尝到最甜美的糖果,又在尝尽了人生百味之后才明白,年少时候囫囵吞枣,吃下的没有细细品味的时光,原来是最美的。寂地
15、读书不是竞赛,你是去悦读,因此不妨慢慢地来,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悦的性*:请细细的体味,切勿囫囵吞枣。
16、我们做事情要认认真真,不能万事都囫囵吞枣。
17、一直想着说、读、写、练,却总是囫囵吞枣的一带而过。
18、同时对一句话或一段话要进行分辨,看讲的是一个意思还是几个意思,是否属于一个层面,是否有深层含义,切勿囫囵吞枣。
19、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20、他就囫囵吞枣般把这件事情敷衍过去了。
2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认真,遇事必须详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到头来肯定张冠李戴,笑话百出,有时甚至会犯大错。
22、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23、五一想到读书我就如饥似渴,但当我拿起课本了我就是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
24、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25、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26、爷爷坐在我面前,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囵吞枣乱干一通。”。
27、本书通过分析汉韩两种语言语音的差异,让留学生明了自己的发音错误,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必囫囵吞枣地死记一些声韵母的发音,使他们快而顺利地改正自己的发音错误,为说地道的汉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28、许多基本概念的学习是不能囫囵吞枣的。
29、窃以为,既然发行彩票的初衷是提高社会福利,那么国库提取的公益金应该更加公开透明地用于社会福利,如果囫囵吞枣“归大堆”似乎于理不清。
30、生活压力大,鲜枣来帮忙;囫囵吞枣引腹胀,细嚼慢咽帮减压,空腹睡前易烧心,加餐用来效果佳,鲜枣亦防胆结石,注意饮食用处广!
31、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工作中最困难的是创新;生活中最痛苦的是自扰;做人中最苦恼的是委屈。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32、你能不能不要囫囵吞枣的把这篇文章阅读完。
33、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34、忽视了语法的作用,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结果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5、一开动,我便认真的吃起饭来,因为早餐总是囫囵吞枣的解决,午餐则是在忙碌中手忙脚乱的咽下,食不知味,而晚餐是唯一能细嚼慢咽的一餐。
36、他的话突然停止了囫囵吞枣喘息的空气。
37、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38、张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张虽极力推崇儒术,但不主张囫囵吞枣、盲目追从。
39、没错,千百万囫囵吞枣般读过他的某一部小说的读者都会如饥似渴地径直返回书店去购买他写的书,这是可以理解的。
40、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41、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42、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43、让少年读者一开始能够迅速融入的自然是精彩的故事,但在阅读故事的同时,那些精湛的速算方法便被潜移默化地注入到我的脑海:在售货员的故事里我知道了在加法算式里可以有选择地先加某些数,在高斯的故事里我第一次了解到那个从1加到100的主人公原来就是这位数学家(这恐怕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外国数学家),在加工木板的故事里我明白了工程中应该严格遵循设计先于施工的道理,在古代人计算两位数乘法的故事里我惊奇地目睹了阿拉伯人的“铺地锦”和印度人的“交叉乘法”……及至迅速通读完全书,那些速算方法便囫囵吞枣般地被塞进了脑子;但也有很多不明白、不清楚、不准确的地方,于是再读,再学,再算……按理说小孩子在读书时对正文后所附的习题往往会有所抵触,但由于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使我居然认真地跟随书中人物一步步寻找速算的方法。
44、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45、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46、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47、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48、一百二窃以为,既然发行彩票的初衷是提高社会福利,那么国库提取的公益金应该更加公开透明地用于社会福利,如果囫囵吞枣“归大堆”似乎于理不清。
49、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50、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51、有些老师不重讲解,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一直读。
52、学习上我们决不能囫囵吞枣。
53、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54、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民谚
55、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56、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贾平凹
57、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58、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59、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60、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61、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62、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63、然而,目前有的同志缺乏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忙于应酬,沉湎于事务主义;有的学习理论空对空,不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有的只唯书不唯实,对书本囫囵吞枣,生搬硬套;有的对科学理论和中央精神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有的把学习理论作为"包装”自己的手段,单纯为拿学历、文凭而学习;等等。
64、本来我还不愿意起床,想赖会床,当一听说要去开赛车我立马就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妈妈已经做好了早餐,我囫囵吞枣般吃完早餐催着爸爸赶紧出发,爸爸在车库把酷路泽开上,我系好安全带就出发了。
65、读书不是竞赛,你是去悦读,因此不妨慢慢地来,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悦的性爱:请细细的体味,切勿囫囵吞枣。
66、有的抓不住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有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等。
67、你照我的方法去读,自然可以融会贯通,不会只是囫囵吞枣而已。
68、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69、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70、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71、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