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岐造句,轩岐拼音,轩岐什么意思

轩岐:xuān qí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黄帝 轩辕氏 与其臣 岐伯 的并称。他们被视作 中国 医药的始祖。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黄帝 ﹞使 岐伯 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明 高启 《吴县庠训导徐君善医常起人疾求诗赠之》:“解榻高斋昼日迟,坐谈 周 孔 杂 轩 岐 。”《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温病>序》:“是则秋分已前,皆得以热病名之;秋分已后,皆得以伤寒名之矣。此 轩 岐 、 仲景 立伤寒、温病、热病之名义也。”2. 指医术。 元 丁复 《赠杜一元》诗:“传家况有 轩 岐 閟,展手活人非我职。”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问疾》:“臣喜閲草木之书,颇解 轩 岐 之术。” 清 恽敬 《重刻<脉经>序》:“是书之精微博大,足以发 轩 岐 之奥窔,通天地之门户。”

1、其父廖朝宗,以医为业,同治《会理州志》称其“通轩岐之术,临症谨慎,病愈不计谢赀。

2、轩岐微蕴,越人、叔和撰难经、脉经,犹未尽泄其奥,五代高阳生着脉诀,假叔和之名,语多牾,辞语鄙俚,又被俗学妄注,世医家传户诵,茫然无所下手,不过借此求食而已,于诊视何益哉。

3、在学术上善于撷取前贤之精要,并以求实的态度吸取现代医学的有关内容呈现学术具富,粲然可观的风貌;在临床,既有师承传授,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自己实践心得,经验用独特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洞开新视角,运用古今医典融汇现代医学新知,弘扬轩岐精萃的前提下详不致冗、简不致略。

4、上溯轩岐,下逮而今,医家著述繁多,典故颇丰,为古今医林每增异彩。

5、应圆龚君,业则轩岐,心则天地,囊括文雅,著述成林,于斯道得三昧焉。

6、邵雍在《皇极经世》卷八《心学第一、二》中认为《素问》是“七国时书也”;“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所为而托于上古”。吾友丁君仲枯,本以经生精研训诂,既而上究轩岐本经,为大医王以救世,又复为晁陈目录之学,今则谢绝一切,颛以笺疏佛经为业。

7、兹轩岐至今,惟清?吴谦等所撰《医宗金鉴》一书,致后人行由有径,言简而意赅。

8、而锐志于轩岐之学,潜心研究,遂抉其微。

9、他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采取“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的编纂原则,辑集各家医论,阐发自己见解,于1852年著成是书,使温病学说遂成系统,蔚为大观,可称集温病学之大成者,后世称他为温病大家。

10、轩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里,脉诀窃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为世大惑。

11、成语:“术妙轩岐”中的“轩岐”是指轩辕和岐伯。

12、轩岐中医社是温州医学院社团联的一员,成立于2003年下学期,并于2006年由筹办转正。

13、张大昌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家中藏书万卷,上起轩岐仲景,下至宋清,诸家医籍无所不有。

14、明姚士?《见只编》卷中:“余同县有轩岐家李怡春者,凡贫病乞药,未尝责钱。

15、用是轩岐家闵焉。

16、内容: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知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

17、此个筌蹄最分晓;感谢轩岐万世恩,争夺醯鸡笑天小。

18、撰《轩岐救正论》六卷(1644年)。

19、术妙轩岐”就是形容医术高明,让人仰止之意。

20、盖祖轩岐,宗仓越,法刘、张、朱、李及前后各家言,博综其义,断以己见,而成此集。

21、然非《太素》中语,宜其以为非轩岐书也。

22、张大昌,出身于中医世家,家中藏方万卷,上起轩岐仲景,下至宋清,诸家医籍无所不有。

23、轩岐:轩辕黄帝和岐伯。

24、轩岐奥理存灵素,化作甘露洒大千。

25、他在扉页有自题诗曰:“病榻呻吟细自参,轩岐秘钥几谁谙?

26、笔名:石空、轩岐子、正源、仲阳、大悟、赤条子、无言、枵?。

27、明归有光《赠医士张云?序》:“自轩岐以来百七十九家之言,靡不洞彻,谈论滚滚,治人生死立?。

28、粤自苍昊好生,轩岐应运,而吐辞立说,皆为福民寿世之符,送难设奇,罔非起病回之术。

29、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

30、《轩岐救正论》,医论著作。

31、知伊芳尹汤液不出于轩岐,亦出于神农也。

32、追源溯流,其法多承先秦神仙方士所创行气、服饵、房中三大术而来,此后扩而充之,纵而深之,旁及杂修,融会儒佛,汲纳轩岐,囊括百家,可谓“杂而多端”,蔚为大观。

33、临症三十载,精勤不倦,理遵轩岐,法师仲景,博采前贤之说,效法诸师之训,借助现代科学治疗方法,临症女阴营养不良,宫颈癌前病变,不孕症,慢性盆腔炎,性传播疾病等,中西医渠道,勇于求知,每获良效,先后于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本专业文章百余篇,医著两部及科技成果两项。

34、于以轩岐绎长沙河间主婺朱氏而及诸家庶几备矣。

35、乐府》:“至於轩岐鼓吹,汉世铙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

36、生平精力绝人,好拳勇,习弓马,一切韬钤、风角,轩岐、璞珞之书,靡不宣究。

37、每观轩岐之徒为得四六级之薄纸一张而趋之若鹜,弃国学而不顾者,便怜其受时毒之害深矣。

38、溯自农皇肇起,辨草木以着药性;轩岐继作,明阴阳以着《内经》,至汉末,笃生张仲景先师,上承农、轩之理,着卒病、杂病两论,率皆倡明正学,以垂医统。

39、全书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见本书自序),参考各家有关著述,并有较多的个人见解,是一部较有影响的温热病专著。

40、萧金:轩岐救正论。

41、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

42、以是知轩岐之学,实出于神农也。

43、不知“医者意也”一语,非读尽轩岐以下书不能出是言,非读尽轩岐以下书,不能行是言也。

44、等古典医籍的要旨以阐明救正之法,故以“轩岐救正”为书名。笔名:石空、轩岐子、正源、仲阳、大悟、赤条子、无言、枵?。

45、及从事刀圭以后,乃慨然曰:“虽能撷艺苑之精华,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莫若入轩岐之堂室,则既可利己,亦可利人。

46、只取轩岐家已经经验于世者。

47、後感母疾,乃学医术,洞究轩岐之秘,以济人为念,略不责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