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莩造句,饿莩拼音,饿莩什么意思

饿莩:è fú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见“ 饿殍 ”。★饿死的人。《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也作「饿殍」。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中国谚语资料》:“无限朱门生饿莩,几多白屋出朝郎。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4、有一天,二郎神杨戬(亦说李冰仲子)奉御旨之命,肩担中山,追赶太阳,路经此地,见生灵涂炭,困苦不堪,或流离转徙,或饿莩载道,或披枷祈祷,便停下脚来,筹谋拯救。

5、忧国惟知督赋租,饿莩谁伤靡遗孑。

6、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7、1661年常州大旱,饥民饿莩盈路,杨廷鉴提议知府设立粥厂多处,城市设在寺院空地,乡村设于里社公所,他还亲自指授救灾民的方法,以防拥挤脱漏,以1662年春至夏共150天,“自城迄乡凡70里,救活灾民不可胜计”,杨廷鉴轻财好施,乐善不倦,他在常州民间有很好的口碑,在京的常州籍官员赞诵他,以为活佛度世,称他为山中宰相,杨廷鉴为此已“殚精耗神,筋疲力竭,不可复支”。

8、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适当明季,蝗早不登,饿莩载道,而齐、鲁、幽、燕之区为尤甚。

9、清马士琪《大梁淫雨吟》:“忧国惟知督赋租,饿莩谁伤靡遗孑。

10、蔡邕之饿莩其亲,五娘之干蛊其夫,见於何书?

11、大饥,饿莩载道。

12、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

13、【出处】宋?司马光《进五规状?远谋》:“臣窃见国家每边境有急,羽书相衔,或一方饥馑,饿莩盈野,则庙堂之上焦心劳思,忘寝废食以忧之。

14、回湖州后,他见饿莩载道,即发库银赈济,并派员前往抚署,请巡抚命嘉属各县施粥,以减轻湖州的压力。

15、特别是陕西省正在大旱灾之后,饿莩载道,现在既然离开了那里,谁也不愿意再回去。

16、作为震中之一的三河县的惨状更是无法描述,当时的县令对此作了详细的记录,“四远有声,俨如数十万军马飒沓而至”,“有骑驴道中者,随裂而堕,了无形影”,“扶伤出抚循,茫然不得街巷故道,但见土砾成丘,尸骸枕籍,……号哭呻吟,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在宦官长期窃权,“报喜不报忧”的腐败政风之下,而叶向高却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请赈荒揭》中敢于向万历帝如实奉奏全国的灾情:“逐日风霾,经年不雨,自京畿以至山之东西,河之南北,又至于西蜀,尽天下大半皆成赤地,流离饿莩之状,至耳不忍闻,目不忍见。

17、旧闻?席氏多贤》:“迨父殁未几,适当明季,蝗旱不登,饿莩载道。

18、在宦官长期窃权,“报喜不报忧”的腐败政风之下,而叶向高却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请赈荒揭》中敢于向万历帝如实奉奏全国的灾情:“逐日风霾,经年不雨,自京畿以至山之东西,河之南北,又至于西蜀,尽天下大半皆成赤地,流离饿莩之状,至耳不忍闻,目不忍见。

19、旧中国那种倍受帝国主义、军阀官僚残害压迫、饿莩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知识分子挣扎在失学失业的饥饿线上的贫困处境,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了。

2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1、东南米价高如玉,江淮饿莩千家哭。

22、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2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狗彘不食的东西!

24、《辞拜相表》:“百姓以安平无事之时,而未免流离饿莩;四夷以衰弱仅存之势,而犹能跋扈飞扬。

25、当时,饿莩遍野,人犬相食,十室九空,卖儿鬻女、流亡异地逃命的比比皆是,悲状惨不忍睹。

26、年广东的大水灾,使得饿莩遍地、民不聊生。

27、饿莩相望,草根木皮立尽,人相食。

28、直隶畿辅号称难治之地,曹瑾署饶阳时,值此连年旱灾,饿莩载道,他上表朝廷,请帑赈饥。

29、特别是陕西省正在大旱灾之后,饿莩载道,既然离开了那里,谁也不愿意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