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虑造句,静虑拼音,静虑什么意思

静虑:jìng lǜ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涤除一切杂念。《太平广记》卷十九引 唐 卢□ 《逸史·李林甫》:“相公安神静虑,万想俱遣。”《云笈七籤》卷三二:“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禅的意义是澄心静虑,坐禅入定,绝灭一切妄念,专心求解脱。”2. 静心思考。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宋史·苏轼传》:“平居静虑,亦尝有忧於此乎!”3. 佛教语。犹禅定。谓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冥想妙理。《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八:“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

1、回忆"就是"静虑",是禅最原始的意涵,也是返观自心的初步功夫。观世音菩萨有另一个名号叫"观自在",一个人若不能清楚自己成长的历程,如何能观自在呢?你首先要看懂的就是你自己。

2、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让自己澄心静虑,使心灵宁静!

3、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

4、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5、法讳:明赛,号:寺外沙、云门痴子、静虑斋主。唐拾得《诗》之七:“佛舍尊荣乐,为愍诸痴子。

6、复有别义,颂曰?中静虑无寻,具三唯舍受。

7、慈、悲与喜、舍合称四无量(又称四梵住),也就是根本静虑中的胜功德。

8、这是说,以四根本静虑为依地而得的色界四大种所造净色耳根,名为天耳,此耳能闻自地以及下地之天声、人声、非人声与远近等一切声,故名天耳通。

9、地藏王菩萨,「地」表大地安忍不动之意,「藏」表深静密虑之意,「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其名号正显发菩萨心地之果证。

10、凡夫终日忙禄,应酬既多,回家又不摄心静虑。

11、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幸多暇日,自求诸己,研精静虑,贞观厥美。

12、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

13、【出处】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研精静虑,贞观厥美。

14、耳识与眼识同住欲界及初静虑二地。

15、’于是寂然不动,静虑诚存,观变玩占,运乎三要,必使视之不见,吾见之;听之不闻者,吾闻之;如形之见视,如音之见告,吾之了然鉴之。

16、当心神依专注而得见真实(知觉体现于形态中)而无有分别和自我意识,这就是静虑或叫三摩地。

17、次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

18、净四静虑无间,此四变化心现在前。

19、这里既有老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影响,也有佛家澄心静虑、超脱尘凡的思想影响,此外也很难说没有儒家独善其身、乐山乐水的思想影响,它的要点是到山野中去,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恢复心灵的平静,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一切、忘乎自我的境界。,秉承“服务中小企业,助推地方经济”的宗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建设,大力助推“情系乐山乐水,服务万家百姓”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实现了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快速发展。

20、此律仪依静虑生,故又称静虑生律仪。

21、艺术构思的基本环节:收视返听、凝神静虑的创作心境?悄然动容、思接千载的艺术想象?判断与评价的参与?形象与故事的形成。

22、第十八会:金刚宝冠瑜伽于第四静虑天说。

23、摄心静虑,气海若具。

24、指地藏菩萨处于甚深静虑之中,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

25、(杂语)静虑之略字。

26、定:佛家谓敛心静虑,专注一境。

27、或时移转者,谓于此位,往余生处强缘现前;如得第四静虑起阿罗汉增上慢比丘,彼地中有生时,由谤解脱邪见故,转生地狱中有。

28、仰卧式:闭目仰卧,两手大指尖轻轻相触置于肚脐处,余四指左右轻复气海、关元处、两腿自然伸开,两脚与肩同宽,宁神静虑,自然呼吸,先返观内照丹田、气穴之明点,默念六字真言若干遍。

29、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

30、本觉禅师,即中兴宗一世,法讳:明赛;号:寺外沙、云门痴子、静虑斋主。

31、安能静虑濯缨尘,欢水游鱼忘趣妙。

32、其次,“安禅静虑者”,定道功深,冥合孤明,违顺风静正好挨入宗门。

33、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34、卧处尤宜绵密间,宴居静虑和心意。

35、而在静坐静虑中,要想免疲解困,提神益思,当选夹山的牛抵茶。

36、然斯经义旨深隐幽微,非仗观照静虑所不能揣倪。

37、这种专门从事于静虑法门的修行者,我们称之为「禅行者」,也可以称他们为「禅和子」。因为他住禅堂住得很久,有早年禅和子的作风,也有住丛林的威仪,所以到处都受人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