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造句,乌纱帽拼音,乌纱帽什么意思

乌纱帽:wūshāmào 基本解释:[blackgauzecap;officialposition]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丢乌纱帽●详细解释:1.帽名。东晋成帝时宫官著乌纱帢。南朝宋始有乌纱帽,直至隋代均为官服。唐初曾贵贱均用,以后各代仍多为官服。《宋书·五行志一》:“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乌纱帽》:“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已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宋陆游《探梅》诗:“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西游记》第八回附录:“小姐一见光蕊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綉毬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参阅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2.指官位;领导地位。明冯惟敏《清江引·八不用》曲:“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不在贤愚上……谁是谁非不用讲。”浩然《艳阳天》第一一四章:“﹝马之悦﹞唯恐掉了乌纱帽,他肯自己把自己往大狱里头推?没那事儿!”毕方锺涛《千重浪》第十二章:“洪长岭点头道:‘来,当然来!摘了我的乌纱帽,还能摘走我干革命的这颗心?!’”★◎乌纱帽wūshāmào[blackgauzecap;officialposition]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丢乌纱帽★以乌纱制成的帽子。原为流行于民间的便帽,至明代始定为官帽。后比喻官职。【造句】今天我就是拚了局长这顶乌纱帽不戴,也要把公理争到底。 △纱帽、乌纱 ◎★以乌纱制成的帽子。原为便帽,明代始定为官帽,亦指官职。《明史.卷六七.舆服志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也称为「纱帽」、「乌纱」。

1、左2图为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

2、《旧唐书?舆服志》:“书算学生、州县学生,则乌纱帽,白裙襦,青领。

3、房子建不起来,就摘下乌纱帽。

4、然而乌纱帽再小,并不是那么唾手可得,作家名分越发觉得清汤寡水没咸没淡。

5、及期,震建议群臣皆易乌纱帽,黑角带。

6、在刚果,到处都在传言卡比拉总统不惜将职位做赌注来与中国结好,所以政府官员的任何批评话语都有可能招致自己乌纱帽不保,甚至出现更糟的后果。

7、凶手薛蟠是贾政的外甥,贾雨村为保住“乌纱帽”,徇情枉法,胡乱判处此案,让凶手逍遥法外。

8、命令所有的官员都要在乌纱帽两边各加一只尺余长的翅子,并装饰以不同的花纹以示官阶。

9、原伊克昭盟党委公开向社会承诺:“三年不脱贫困帽,自摘头上乌纱帽”。

10、适值陈光蕊在楼下经过,小姐一见光蕊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绣球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

11、我可是准备丢乌纱帽的!

12、大业年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是以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

13、摘了我的乌纱帽,还能摘走我干革命的这颗心?

14、七这位*理冒着丢乌纱帽的风险发表了一份非同寻常的声明。

15、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⑾,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涤⑿,做一个穷风月训导⒀。

16、裹乌纱帽短,罩白苎袍宽。

17、初皇帝及官员平时戴乌纱帽,接宾客时戴白纱帽。

18、明代皇帝常服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

19、梅知府怕乌纱帽不保,将案情隐瞒。

20、我(脱)解大布鞋衣,君脱乌纱帽。

21、为什么称丢了官儿叫丢了乌纱帽?

22、头戴切云高冠,跟后世的乌纱帽没有关系,跟纱帽雉更换不上边。

23、有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24、两者形似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故名。

25、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为亲王日常所戴。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

26、王休仁,究竟是不是乌纱帽的原创者呢?

27、适值陈光蕊在楼下经过,小姐一见光蕊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绣球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

28、乌纱帽底青眸转,朱雀街头玉辔摇。

29、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④,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⑤,做一个穷风月训导⑥。

30、一些罗马尼亚的高官政要被摘走了乌纱帽,甚至身陷囹圄。

31、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④,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⑤,做一个穷风月训导⑥。湿热型: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夹有血丝,质粘稠,其气臭秽,小便短黄,大便粘腻不爽,肛门灼热。

32、乌纱帽最后一统天下是明朝的事情。

33、厂长照样当,不愁乌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