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末造句,副末拼音,副末什么意思

副末:fù mò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宋 杂剧、 金 院本的脚色。从参军戏中的苍鹘演变而来。任务是烘托发挥“副净”所制造的笑料。 宋 欧阳修 《与梅圣俞书(嘉祐三年)》:“正如杂剧人,上名下韵下来,须勾副末接续尔。”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剧中……副浄色发乔,副末色打浑,又或添一人装孤。”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院本名目》:“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鶻。”2. 元 杂剧中居次要地位的末。 元 无名氏 《碧桃花》楔子:“副末扮 张道南 引浄 兴儿 上。”3. 宋 元 南戏和 明 清 传奇演出开场时向观众介绍剧情概要的角色,兼做杂差。 明 高明 《琵琶记·副末开场》:“第一齣,副末开场。”《儒林外史》第十回:“唱完三齣头,副末执着戏单上来点戏。”★一种宋元时戏剧的脚色。常与副净出现,专司开场或制造效果。《儒林外史.第一○回》:「唱完三出头,副末执着戏单上来点戏。」

1、《辍耕录?院本名目》:“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

2、(副末扮秦修然上,诗云)少小为文便有名,如今挟策上西京。

3、浦江乱弹最初的行当配制,大致与宋杂剧和南戏相似,也具有五种相对稳定的角色类型,即末泥??男主角,后发展成为“正末”、“生”;引戏??戏头,多数兼扮女角,称“装旦”;副净??本自参军;副末??本自“苍鹘”;装孤?扮官的角色。

4、题目正名是在剧终时念出的,念的角色可能是副末。

5、师承吴义生,工老生,兼副末。

6、院本的角色时就明确指出:“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杂剧则有旦,末。

7、连载要文有《五十年来梨园纪略》、《论上场锣鼓》、《倩倩室剧话》、《皮黄之声韵与腔》、《同光梨园纪略》、《老副末谈剧》、《生死恨总纲》、《戏迷传真本》等。

8、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9、演员往往一人兼几行,如老生兼演老外、副末,副兼演丑,正旦兼演作旦、四旦、五旦、六旦等。

10、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剧中……副?色发乔,副末色打浑,又或添一人装孤。

11、此种形式,类似元明杂剧中的“副末开场”、宋杂剧中的“引戏者”。

12、南戏的表演程式,一般由副末登场,报告演出的宗旨和全剧大意宣德写本也是如此;第二出起,生旦等重要角色相继出场,逐步展开情节,并经过种种的悲欢离合,以生旦团圆终场,写本也是如此;跟南戏一样,写本每出结束时必有下场诗,生、旦等重要角色上场必先唱引子,继以一段自我介绍的长白,称定场白。

13、时代最早的荥阳朱三翁石棺线刻杂剧画为4人,有末泥、副净、副末,另一人或是引戏,缺装孤。

14、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吩咐,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

15、以上4个演员,左起第1人和第3人,很明显是副净和副末;左起第2人扮官员者,当为末泥,居主演地位;最右边1人,扮的是官员的随从。

16、并且明确指出这四个角色分别为“末泥”“引戏”“副净”“副末”。

17、《扬州画舫录》:“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

18、明代传奇剧本开端通常有“家门”(一般作为第一?)?由副末上场?

19、著名的山西洪洞县元泰定二年(1324)明应王殿忠都秀作场壁画,前排5人,自左至右为引戏、副净、装孤、副末、末泥。但戏剧界也有人认为宋杂剧的五种角色是:末泥色、装孤色、装旦色、副净色、副末色,引戏即男扮女的“装旦”。

20、磕瓜:宋金杂剧院演出时,副末的副净的一种道具,也皮棒槌。

21、以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五个脚色组成的“五花爨弄”(《都城纪胜》和《南村辍耕录》),演变为南戏的生、外、旦、贴、净、丑、末七色和杂剧的末、旦、净三大类(见元杂剧);一是各行脚色在脚色体制中的地位上,从“五花爨弄”中以滑稽调笑的喜剧脚色副净、副末为主,演变为以正剧脚色生、旦(南戏)或正末、正旦(杂剧)为主。

22、砖雕均由5人组成,从人物装扮可以看出有末泥、副末、副净、装旦等脚色。

23、妓乐》:“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色发乔,副末色打?,或添一人,名曰装孤。

24、著名的山西洪洞县元泰定二年(1324)明应王殿忠都秀作场壁画,前排5人,自左至右为引戏、副净、装孤、副末、末泥。

25、《都城纪胜》中说:“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脚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

26、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装,又谓之五花爨弄。

27、据研究,应是金代杂剧中的五个角色,从右至左就为副净色、引戏色(即装旦)、末泥色(即正末)、捷讥色(即副末)、装孤。院本的角色时就明确指出:“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杂剧则有旦,末。

28、明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

29、明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

30、尤擅副末,如《落金扇》中孙赞卿和《双金锭》中戚子卿等。

31、教师,主教老外、老生、副末、老旦。

32、和其他有关记载,当时的昆山腔在行当体制的构成上,除杂扮一类外,已有老生、正生(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净)、二面(副或付)三面(丑)十一行;小生中又有巾生和纱帽小生等分支;贴旦中包括武小旦;大面中也有红面、黑面和白面之分。以偃师和温县杂剧雕砖为例,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若以角色说,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引戏,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末泥,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为装孤,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为副净,浑裹簪花托鸟笼或叉手者为副末。

33、参军后来叫做副净,苍鹘后来叫做副末,鹘能击禽鸟,末可以打副净--这种表演法,就是对口相声时一个逗哏的一个捧哏的。

34、最早的行当大约是宋杂剧的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五种行当,当时称为脚色。

35、煞难过”三字,逼真地刻划了副末的滑稽演出,非

36、但戏剧界也有人认为宋杂剧的五种角色是:末泥色、装孤色、装旦色、副净色、副末色,引戏即男扮女的“装旦”。

37、即“家门大意”,或称“传概”、“开宗”、“副末开场”等。

38、《琵琶记?副末开场》:“第一出,副末开场。

39、明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

40、爨弄”意为表演,院本演出大都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人组成,故名。

41、宋杂剧的表演及角色行当的情况,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告诉我们,宋代杂剧的角色主要有五种:末泥色、装孤色、引戏色、副净色、副末色。

42、上图这四个砖雕的人物,就是宋杂剧的四个固定角色,第一个头戴簪花幞头、甩手仰观者,就是为长的“末泥”;第二个持笏者就是“装孤”;第三个短衫抚胸者为“副末”;第四个持竹竿者,大概就是“引戏”了。

43、副末上场时手执磕瓜,待副净逗引观众发笑时,便用来打他。

44、题目正名是在剧终时念出的,念的角色可能是副末。》第十回:“唱完三出头,副末执着戏单上来点戏。

45、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

46、《雪拥蓝关》中韩文公等;副末,扮演《金印记》中三叔公、《铁冠图》中周遇吉等;小生,扮演《西厢记》中张生、《拜月记》中蒋世隆、《白门楼》中吕布等。

47、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由串客组成的昆剧戏班,今仅知扬州老徐班副末余维琛,原为石塔头班串客,后落魄人老徐班。

48、自此,生行基本上形成小生、老生、老外、副末四行当的格局。

49、其一,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其二,头戴展角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其三,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角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其四,头载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其五,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

50、另外,从宋代杂剧雕砖上面的人物形象来看,当时杂剧装扮已经有了服饰上的简单区分,如装官的、装村民的等,另外也运用了少量道具,常见的如引戏随身携带的扇子、装孤所拿的笏板、副末所持的杖等。

51、但戏剧界也有人认为宋杂剧的五种角色是:末泥色、装孤色、装旦色、副净色、副末色,引戏即男扮女的“装旦”。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卷二十“妓乐”条中有关于杂剧演出情况的记载:“……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

52、《辍耕录》卷25《院本名目》条记载:“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

53、有杂剧角色五人,其化装形象与偃师杂剧雕砖相近,均为当时常见的杂剧角色:末泥、装孤、引戏、副净、副末。

54、工副末,兼老生。

55、末泥、装孤分居两侧,副净、副末居中表演,一说一应,刻画传神,似为正杂剧,且副净滑稽幽默,其表演形式系以滑稽唱念为主。

56、宋杂剧中有“副末”。

57、擅起脚色,副末、丑角、彩旦等脚色均较拿手。

58、分悲旦、彩旦。擅起脚色,副末、丑角、彩旦等脚色均较拿手。

59、据研究,应是金代杂剧中的五个角色,从右至左就为副净色、引戏色(即装旦)、末泥色(即正末)、捷讥色(即副末)、装孤。

60、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61、昆班与徽班都于《跳加官》、《跳财神》之后,更有一副末登场,口宣吉语。

62、来源于参军、苍鹘的行当,在这里叫副净、副末。

63、出土的这些雕砖中有的人物手拿竹竿,大约为末泥色(一说引戏色);有的雕砖人物头戴硬壳展角幞头,褒衣博带,执笏,应是装孤;有的雕砖人物根据其穿着特征为副净;还有的雕砖人物手指插于嘴中吹口哨,为副末。

64、明陶宗仪《辍耕录?院本名目》:“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故云。

65、《梦粱录?妓乐》:“副?色发乔,副末色打诨。

66、;一是各行脚色在行当体制中的地位上,从“五花爨弄”中以滑稽调笑的喜剧脚色副净、副末为主,演变为以正剧脚色生、旦(南戏)或正末、正旦(杂剧)为主。

67、这幅杂剧砖雕中4个人物,其右起第1人为末泥,第2人为副末,第3人为副净,第4人为装孤。

68、擅起丑及副末脚色,如《十美图》中的赵文华、汤勤,《顾鼎臣》中的毛七虎及绍兴师爷等。

69、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装’。

70、浦江乱弹最初的行当配制,大致与宋杂剧和南戏相似,也具有五种相对稳定的角色类型,即末泥??男主角,后发展成为“正末”、“生”;引戏??戏头,多数兼扮女角,称“装旦”;副净??本自参军;副末??本自“苍鹘”;装孤?扮官的角色。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代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参军戏,唐宋时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动作,以引人发笑,有时

71、首出由末色介绍剧情大意,称为“副末开场”。

72、色末:即副末,角色名。

73、《桃花扇?孤吟》:“副末毡巾道袍,扮老赞礼上。

74、末类:末是剧中男角,有正末、副末…..。

75、以偃师和温县杂剧雕砖为例,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若以角色说,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引戏,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末泥,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为装孤,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为副净,浑裹簪花托鸟笼或叉手者为副末。

76、由副末和副净两个角色扮演。

77、其中扮演男、女主人公的,称为生、旦,还有源于“参军”、“苍鹘”的净、末(亦即副净、副末),他们与民间歌舞戏中的丑一起,合成一组滑稽角色,这就是南戏的5个主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