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荣廷造句,陆荣廷拼音,陆荣廷什么意思
陆荣廷:lùróngtíng 基本解释:桂系军阀。广西武鸣人。壮族。曾任清军管带,镇压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后升至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攫取广西都督职位,捕杀革命党人。护国战争时,派兵攻占广东,自任广东督军,成为桂系军阀首领。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排挤孙中山。1920年被粤军击败,退回广西。●详细解释:桂系军阀。广西武鸣人。壮族。曾任清军管带,镇压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后升至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攫取广西都督职位,捕杀革命党人。护国战争时,派兵攻占广东,自任广东督军,成为桂系军阀首领。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排挤孙中山。1920年被粤军击败,退回广西。★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广西南宁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游勇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因镇压会党卖力,历任管带、督带、分统、统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报称驱逐革命军,克复镇南关(今友谊关),升左江镇总兵。宣统三年(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副都督;逼走沈秉坤、王芝祥,当上广西都督。又分化瓦解中国同盟会,镇压革命分子,起用旧官僚,建立起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二次革命时支持袁世凯,被授予宁武将军、耀武上将军衔。护国战争前,因同袁世凯的矛盾激化,密谋讨袁。参加组织两广护国军务院,任抚军。旋任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桂系势力扩张到广东。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陆任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并出兵攻占湖南抗击北军南侵。民国九年(1920年)驻闽粤军和广东民军将桂系驱逐出粤境。翌年孙中山命粤、滇、赣各军入桂讨陆,陆嫡系谭浩明部退往桂西继续抵抗。民国十二年(1923年)乘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粤军撤退,卷土重回广西。后逃离广西下野,寓居上海,后移居苏州。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享年70岁。民国十八年(1929年)灵柩运回广西,葬于武鸣区城西的狮子山。
1、1918年5月国会非常会议三读通过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决定军政府改行总裁合议制,选举唐绍仪、唐继尧、陆荣廷、伍廷芳、孙中山、林葆怿、岑春煊为军政府政务总裁,逼迫孙辞大元帅职,离粤赴沪。
2、年,在第一次粤桂战争中,陈氏把陆荣廷和广西大小军阀赶出了广东。
3、各地军阀都不甘落伍,张作霖,李景林,还有直隶军务督办褚玉璞,广西的陆荣廷、谭浩明,安徽的倪嗣冲,云南的唐继尧等,先后都将自己的肖像铸进纪念币。
4、马武烈祠”建成之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陆荣廷借辛亥革命之机,由大清提督军门,摇身变成了总揽广西军政的民国都督,外表装出一副反清、拥护共和的面孔,但骨子里仍对这个为清卖命的“屠伯”上司赞赏有加。
5、1907年,陆荣廷因镇压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有功”,3年后被清政府提为广西提督。
6、陆荣廷却不记怀,反而对这么一个“仇人”奉若神明。
7、马晓军此时兼任团长,表面上工作据点较前扩大,但新拨的两个营均为陆荣廷的旧部,与马晓军的新军意气不相投。
8、沈怨恨陆荣廷老朽无能,又宠信马济,厚此薄彼,对陆极为不满,提议拥陈倒陆。
9、陆荣廷首开民国番摊公赌纪录,更昭著的是:他开创了军政人员直接经营赌业的先例。
10、年,刘峙担任援赣军第四军四支队一名营长,与广西军阀陆荣廷部队作战时,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受到第二军前敌总指挥蒋介石的赏识。
11、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前身”却是广西提督陆荣廷改建的马武烈祠,祠内祀奉的是效忠清皇朝、充当镇压贵州苗民暴动和广西会党起义的魁首,杀戮无辜,有“屠伯”之称的清军左江镇总兵、领提督衔马盛治。
12、孙辞职后,广东护法军政府改行7总裁合议制,由非常国会推举岑春煊、孙中山、唐继尧、陆荣廷、伍廷芳、唐绍仪、林葆怿7人为总裁,以岑春煊为主席总裁。
13、家人急电陆荣廷来泸主丧。
14、民国初期,由于人们有了更多的看戏需求,邕剧戏班纷纷开设,其中最著名的属陆荣廷资助组建的军民乐班。
15、1921年6月,沈照陆荣廷部署,反攻广东,派何才杰旅为前锋,进攻连山。
16、1907年12月,孙中山领导镇南关起义,龙济光又率部会同陆荣廷部前往镇压,用革命党人的鲜血染红头上的顶带花羽,因功升为广西提督。
17、不久他在广西被亲袁的军阀陆荣廷抓捕,英勇就义。
18、陆荣廷剿抚游勇后,带来地方平靖,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有利休养生息,应无最尤。
19、这里曾是两广总督、旧桂系军阀首领陆荣廷的私家花园,位列广西3大古典名园之首。
20、滇系军阀则采取两面派手法,一面慷慨陈词,表示坚决护法,敷衍孙中山;一面又与陆荣廷沆瀣一气,彼此呼应,下令驻川滇军停战。
21、联军成立后,不断吞并弱小军阀,并先后打败陆荣廷和沈鸿烈两大军阀,完成了统一广西的目标。
22、叶剑英,1920年8月参加驱逐桂系军阀陆荣廷、莫荣新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