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论造句,极论拼音,极论什么意思
极论:jí lù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透彻地论述;竭力论述;畅谈。 汉 王充 《论衡·须颂》:“《恢国》之篇,极论 汉 德非常,实然乃在百代之上。”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西戎部将 嵬名山 欲以 横山 之众降,公极论其不可纳,后必为边患,已而果然。” 明 陈霆 《两山墨谈》卷五:“ 东莱 吕成公 退居 金华 , 陈同甫 间往视之,极论至夜分。” 清 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悬解·徽喻》:“一日秋雨中, 茂京 携画见过,因极论画理,其义皆与诗文相通。”
1、然史称其守正不挠,其为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时,上疏极论奸谀兴利之臣戕损国脉,而规切理宗之私惠群小。
2、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所恶,力引去。
3、时史弥远柄国久,若水对策极论其奸,请罢之,更命贤相,否则必为宗社忧。
4、税使杨荣激变云南,守太和山中官黄勋嗾道士殴辱知府,居相皆极论其罪。
5、此阕仍继承前词“极论世事”的宗旨,针对朝廷以银帛贡献代替边备兵革、致使天下士气消糜的现实,尽情抒发自己的愤懑情绪,并是表达得比前人首更直率。
6、遂极论之,又言:“臣为陛下耳目官,谏纸未乾,乃以迕权要徙他职,不得其言则去,臣不复留矣。
7、则前岁掌教端溪,尚以罗浮古藤杖及摹勒东阳兰亭本见寄,予既赋藤杖歌答之,又为极论东阳本之毫?出入,则实望其所造益深。
8、庄烈帝即位,在晋入为兵部尚书,恨承宗不置,极论世龙及元仪荧惑枢辅坏关事,又嗾台省交口诋承宗,以沮其出。
9、九卿大臣、给事御史皆极论传奉官之弊,首及孜省、常恩等。
10、【出处】唐?刘禹锡《上中书李相公启》:“祸起飞语,刑极论胥。
11、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未几言验,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12、已,南京给事中陈嘉训等极论二人阴有所恃,朋比作奸,当亟斥之,而听纯归,以全大臣之体。
13、《年谱?崇祯四年辛巳(1631)》:“是时意气甚盛,作书数万言,极论时政,拟上之……上以仲春朝日于东郊,予窃从道旁见乘万骑之盛,因作《东郊赋》,又作《江南父老难中原子弟中州灾异对》、《拟汉有司核张京兆奏》、《求自试表》诸篇。
14、韶皆抗疏极论,但下所司而已。
15、汉弼学明义利之辨,为正字时,应诏言事,极论致灾弭灾之道。
16、杨涟既劾魏忠贤,钦相亦抗疏极论。
17、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其言多?切权贵。
18、轮对,极论世运剥复之机及人主所当法天者。
19、诏谏官极论阙失。
20、《资治通鉴》卷237宪宗元和二年十一月胡三省注:“唐学士多对浴堂殿,李绛之极论中官,柳公权之濡纸继烛,皆其地也”,即道出翰林学士应召于此的传统。
21、【事例】极论世运~及人主当法天者。
22、我所引以为忧的这一切会在消极论调和消极力量形成的巨大堡垒前面,化成泡影。
23、纳陛亦抗章极论,并侵附执政者。
24、焦芳、刘宇犹在列,而刘大夏、韩文、杨守随、林瀚、张敷华未雪,期雍皆极论。
25、且上疏极论之曰:“《明伦大典》颁示已久。
26、参知政事孙?持禄充位;权陕西转运副使薛向赴阙,枢密院辄画旨除为真;刘永年以外戚除防御使;内侍史志聪私役皇城亲从:缜皆极论之。
27、孝宗清燕,每访政事,尝曰:“朕每厌宦官女子之言,思与卿等款语,欲知朝政阙失,民情利病,苟有所闻,可极论之。
28、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
29、又极论馆选奔竞之弊,请临轩亲试。
30、韩琦上疏极论青苗法,帝语执政,令罢之。
31、至于口业,抑又甚焉,或世谛杂谈而忘失正念,或无知臆说而违谬圣经,或纵心极论而触忤时贤,或恣意呵责而恼辱卑幼,如是种种口所造恶,何可胜数?
32、第一章从国际货币合作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概念的界定入手,探讨了国际货币体系悖论的制度背景和国际货币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而阐述了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最新发展,分析了国际货币合作中的逆效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传统的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的观点及当前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最新成果,例如原罪论、恐惧浮动论和两极论等。
33、由永新令徵授御史,极论殿工矿税之弊。
34、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
35、又极论魏党李鲁生、霍维华罪状。
36、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二:“至宜兴储氏大文,极论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
37、秦桧当国,赞和议,弥逊极论之。
38、年十二病目,已而盲,年十三以目疾废举子业,读书颖悟,喜读宋五子书,历代史传,已读者能了解大意,未读者,侍史诵之,经耳不忘。参知政事孙?持禄充位;权陕西转运副使薛向赴阙,枢密院辄画旨除为真;刘永年以外戚除防御使;内侍史志聪私役皇城亲从:缜皆极论之。
39、给事中解学龙遂极论世龙罪。
40、极论“往年以道学为伪学者,欲加远窜,杜绝言语,使忠义士箝口结舌,天下之气岂堪再沮坏如此耶?
41、且极论:“罪人不孥,古之制也。
42、光奏疏极论朋党之害:“议论之臣,各怀顾避,莫肯以持危扶颠为己任。
43、元揭?斯《与萧维斗书》:“窃为公计,莫若摅肝沥胆,激昂慷慨,极论天下之贤士,求当今政令之得失。
44、韶抗疏极论,语侵芳。
45、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
46、隋牛弘靖请开献书之路,极论废兴,述五厄之?,则书之厄也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