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候造句,七十二候拼音,七十二候什么意思
七十二候:qīshíèrhòu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它是根据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说明节气变化,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十二候纵説万类不齐,那礼家记事者,何以就敢毅然断为‘爵入大水为蛤’哉?此格物之所以难也。”按,七十二候之说,最初见于《逸周书》、《吕氏春秋》十二纪,汉儒列于《礼记·月令》,又见于《淮南子·时则训》,《魏书》始入《律历志》。但各书所举月令物候互有出入,即唐王冰注《素问》所引《吕氏春秋》七十二候,亦与今本《吕氏春秋》及历中所载不同。参阅清李调元《月令气候图说》。★一年的总候数。气象上规定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理应分为七十三候,但为了与月、旬配套方便起见,将每月的26日至月底(无论大月、小月)算为一候,故一年为七十二候。
1、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2、《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处暑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3、惟一首起句〔七十二候环催〕,七字、十字俱仄声。
4、七十二候环催,葭灰玉?重飞,莫道光阴似水。
5、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6、二十五篇主要内容如下:《太极》篇论述道体,认为太极是万物之本;《动静》篇论述道用,讲万物发展变化;《静动》篇论述用本于体,讲体用关系;《辨方》篇论述方位,认为一年四季运行必孕始于坎位;《元浑》篇讨论万物发展变化,认为万物始终表现为天道运行;《分二》篇讲动静初分,即天地氤氲;《衍五》篇讲阴阳再分,即两仪生四象;《观象》篇探讨四象各生两仪,即八卦;《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篇敷演邵雍之说,以日月星辰分别配四象;《天枢》篇讨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之故,以所余之一为北辰;《岁会》篇讲所谓“十二次”,即与“爻辰”说相关的太阳沿着黄道绕地球而所次的方位;《司气》篇讲七十二候,即易经与历法的关系;《卦气》篇讲挂气说,认为焦延寿、京房之学从《太玄》所出;《盈缩》篇讲推算设置闰年闰月之理;《象数》篇讲的是河图洛书为自然数的源头;《先后》篇论述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左右》篇讲左旋右旋之说;《二中》篇讲数字,认为五、六分别为天地之中;《阳复》篇讲复卦,认为“复”为天心;《数原》篇讲数字之变化,认为万变不出一理;《鬼神》篇论辨《易传》中所谓鬼神,认为后世理解之鬼神多非其正;《变化》篇说的是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变化,认为天有天的变化,人有人的变化。
7、有《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学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一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8、今世所传七十二候。
9、《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1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11、诸方七十二候。
12、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署气至此而止矣。
13、七十二候系根据《月令》。
14、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水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
15、《广舆记》云:“有七十二穴,应七十二候,岩洞中有石鹤鸣则仙人出。
16、《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17、中国古代著作中早就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和“不违农时”的论述;公元前已有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记载(见中国农业气象史)。
18、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
19、《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2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21、我国向来以农立国,在汉代就有七十二候。
22、盖年有十二月,有二十四气,又有七十二候,正得此数。
23、至太公以七十二候,一候制一局,五日一易,则删定七十二局。
24、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25、尝无刻何震七十二候印谱。
26、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27、十二月七十二候歌曰:夏至才交阴始生,鹿乃解角养新茸。
28、他所作《七十二候山水图》写意画独开生面,不蹈蹊,闻名遐迩。
29、《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3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
31、以五日为一候,全年七十二候。
32、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
33、直到魏正光历法,才加上七十二候、四正卦、上朔等。
34、李焘的著述很多,有《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王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35、《月令七十二候集觯》曰:“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36、其书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气,各训释其所以然。
37、《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
38、《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
39、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学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一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40、元崇仁吴澄伯清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则说:鹿角解【音骇】。
41、考《礼记?月令》,本无七十二候之说。
42、清宣统二年,先生出版了其个人画集《七十二候图》。工诗,有《七十二候诗》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43、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
44、所以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45、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
46、神农本草经赞三卷附《月令七十二候赞》一卷。
47、(《旧唐书》卷二十八)这是说孟喜于二十四气中,又分七十二候。
48、流域物候历?《七十二候》而冠名。
49、则年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也。
50、本书内容博大,上取古天文中的黄道赤道、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十二分野、北斗七星、五星六曜,中取古历法中的十二层次、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年月日时,下取古地理中的九州十二国、五岳四渎、高山平洋、风神雨师、东南西北,另外又取人世间君臣将相、五亲六戚、父子兄弟、官禄财富、生肖属相等,几乎无所不包,真可谓把天、地、人及世界万物熔人一炉,是一部综合性强、实用性强、影响巨大的择吉、风水、命理典籍,在中国古代,此书被列为读书人家必备的床头书。
51、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制成乐器。
52、又共敲击一百零八下系为配合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