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籍造句,黄籍拼音,黄籍什么意思

黄籍:huáng jí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晋 代和 南朝 的户籍册,用黄纸书写。后亦泛称户籍。《太平御览》卷六○六引《晋令》:“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南齐书·虞玩之传》:“黄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杜佑 曰:‘黄籍者,户口版籍也。’” 明 归有光 《策问》之十二:“今天下编户不具,黄籍无稽,流冗与土著杂处。”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齐高帝 新建 齐 朝,想整顿黄籍。黄籍是普通民众的户口簿,是朝廷征取租税徭役的根据。”

1、札是木牍?称为“黄籍”?当是用黄色药物处理过?以防虫蛀。

2、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

3、内容有图书、刑德、黄籍、“美食方”四大类。

4、为此,晋成帝下诏实行土断之制,命令废除侨置郡县,王公以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土著为断,将其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注入白籍,以示与土著黄籍区别,加强了对侨人的户籍控制。

5、先后在剧团工作过的艺术骨干有编剧孔剑尔,导演陶家珉,小生裘佩君,小丑杜笑笑,老生裘月峰,小旦宋桂花、黄籍容、鲍梅凤,美工沈家仪,以及青年演员杨晓兰、谢小秋等。

6、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

7、为收藏皇帝御书、御制文集、各种黄籍、图画、祥瑞之物,以及宗室名册、谱牒等物机构)学士,因而朱希颜将这件石刻题名为“龙图梅公瘴说”。

8、齐高帝萧道成即位的第二年(建元二年,480年),专门设立校籍官,置令史,指派虞玩之主持黄籍的清查。

9、东晋南朝承西晋之制,仍用黄籍,但却有为侨居江南的北方流民所设立的临时户口,时称白籍。流民在以其原籍命名的地方行政机构里登记临时户籍?以白纸书写?故称白籍(见侨州郡县)。

10、所有侨人必须在居留之地编入正式户籍黄籍,与土著百姓同样负担调役。

11、以黄籍和“美食方”最为重要。

12、内容有图书、刑德、黄籍、"美食方"四大类。

13、的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也称黄籍。

14、即位的第二年(建元二年,480),专门设立校籍官,置令史,指派虞玩之主持黄籍的清查。

15、黄籍是普通民众的户口簿,是朝廷征取租税徭役的根据。

16、《晋令》:“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

17、沿袭了秦汉时期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流亡江南的北方人口。

18、《晋令》:“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

19、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20、齐高帝萧道成即位的第二年(建元二年,480),专门设立校籍官,置令史,指派虞玩之主持黄籍的清查。

21、这次作乱,是富民反抗检查黄籍,畏罚叛变,根本不是农民起义。自泰始三年至元徽四年,扬州等九郡四号黄籍,共却七万一千余户。

22、成帝咸和时(326~334)已开始实行土断,即把侨人从白籍移入黄籍,成为所居地方的正式编户,纳税服役。

23、凡入黄籍者可免征役。

24、九郡的黄籍上,被检查出诈注户籍的就有七万一千余户。

25、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纺织科毕业的梁邦柱先生任校长,宜黄籍欧阳璇先生(东京早稻田大学染织科毕业)任训导主任。

26、因此?侨州郡县的户籍是临时性的白籍(见黄籍)?着籍的人享受免除调役的优待。

27、与此同时,各代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汉代的“案比”到隋唐的“貌阅”;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黄籍、白籍的分化,到宋代主、客户之分;从元代的“鼠尾簿”到明清的“黄册”、里甲编户,以及清末、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户籍制度不仅成为征赋派役的手段,也成为身份等级、社会治安的保障等等。

28、其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将部分白籍户纳入黄籍,并清查隐匿漏户。

29、齐高帝新建齐朝,想整顿黄籍。

30、扶黄籍白,小袖高鬟。

31、等级的时期,门第高的往往易于得官,士人只要名载“黄籍”,便可免除赋役负担,并可荫庇他人。

32、于是东晋政府实行土断?省并侨郡县?所有侨人必须在居留之地编入正式户籍黄籍?与土著百姓同样负担调役。沿袭了秦汉时期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流亡江南的北方人口。

33、古时也称户版、丁籍、黄籍、籍帐。

34、南朝宋以来许多的庶族地主,为了成为世族来免除所承担的赋役,往往向官吏行贿,在世族户籍黄籍中加入伪造的父祖爵位。

35、刘宋以来,这种改注籍状,诈入仕流的庶族地主很多,自宋明帝泰始三年(467)至宋后废帝元徽四年(476),扬州九郡的黄籍上,被检查出诈注户籍的就有七万一千余户。

36、承西晋之制,仍用黄籍,但却有为侨居江南的北方流民所设立的临时户口,时称白籍。

37、东晋、南朝户籍分黄、白两种,黄籍多为高门,可以免役。

38、时户籍皆用经过药物处理的黄色的木牍,故称黄籍。

39、冯目睹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之苦,因而改习医业,刻苦攻读医药黄籍,泛览百家杂见。

40、以黄籍和"美食方"最为重要。

41、亦不在黄籍之内。

42、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流亡江南的北方人口。

43、建元二年,诏朝臣曰:“黄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

44、在白簿的基础上,又有三年一造的职田“黄籍”,供长期保存。

45、庶族地主为了免除所承担的赋役,往往向官吏行贿,在政府的黄籍上注入伪造的父祖爵位,改成百役不及的士族。

46、齐高帝设专官检查黄籍。

47、陈林,这位湖南籍年轻军人,还模仿着第二故乡四川的方言笑着回答了一句:“要得!”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48、东晋南朝承西晋之制,仍用黄籍,但却有为侨居江南的北方流民所设立的临时户口,时称白籍。

49、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

50、省并侨州郡县?命令侨人在其定居之处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其免调役的优待?白籍户便成为黄籍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