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骨性关节炎

骨关节炎,也称为退行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或肥大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缓慢疼痛、僵硬、肿胀和活动受限。本病与中医学的“痹证”相似,可归为“痹证”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以肾精亏虚为基础的,也与外因入侵、劳累过度、创伤等有关。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虚证、血瘀、湿热,精血不足、肝肾阴虚是其发病的关键。该疾病位于肌肉和骨骼中,与肝脏和肾脏密切相关。该疾病的性质主要基于缺乏和过度,主要基于发作期的过度和缓解期的缺乏。

本病的临床表现因所累及的关节而异。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症状在40岁以后更常见,并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

疼痛是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与关节活动后相比,隐匿性发作和持续性隐痛的发生率更高。负重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可以缓解。该病的晨僵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老年人的负重关节有粘连感,活动后可以缓解。随着疾病的进展,关节骨肥大和功能障碍可能会发生。

这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是:关节肿胀,局部温度升高和渗出。在严重病例中,可以看到关节畸形和半脱位,当伴有滑膜炎渗出时,受影响关节的压痛更严重。骨摩擦音在膝关节更常见。

1. 风寒湿痹证:四肢关节疼痛,关节屈伸不良,局部皮肤颜色不红,触感不热,热痛减轻,如遇寒冷,活动时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光滑,脉弦紧或涩。

2. 血瘀阻痹证:痹证持续时间长,患部刺痛、疼痛,疼痛严重。疼痛有固定的部位或疼痛和麻木,不能弯曲或伸展,反复发生。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暗沉血瘀,舌深紫或有瘀斑、瘀斑,脉细涩。

3. 肾虚骨痹证:骨关节疼痛久治不愈,时轻时重,或筋脉受阻,牵引急促,屈伸运动加剧,或关节变形,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形寒,四肢冰冷,尿过多,大便疏松,心悸气短,乏力,面色发黄,或头晕耳鸣,发热盗汗,舌色苍白,或舌红少液,脉稀,或数薄。

4. 湿热痹证:关节肿胀、积液,下肢膝、踝关节沉重,伴有疼痛灼烧,全身乏力无力,下肢重度酸胀(粘连感),舌肥,边缘齿痕,舌红,毛黄腻,脉滑。

[治疗]祛风祛寒,祛湿通络。

[处方]乌头汤。主要药物:黄芪、麻黄、川乌、芍药、甘草。

上肢关节痛,可重复使用羌活、桂枝和下肢关节痛,重复使用防己和牛膝,并添加黄柏、丹南星和茯苓。

[治疗]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参通逐瘀汤。主要药物:桃仁、红花、川芎、秦艽、羌活、没药、莎草、五灵脂、牛膝、蚯蚓、当归、甘草。

对于腰部和腿部疼痛的患者,可以选择羌活,添加独活和黑枣蛇。对于腰部以上疼痛的患者,可以使用牛膝并添加青藤。

[治疗]养血养阴,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三痹汤。主要药物:续断、桂中、防风、桂心、细辛、人参、茯苓、当归、牡丹、黄芪、牛膝、秦艽、地黄、川芎、当归、干姜、甘草。

对于寒冷的人,添加肉桂、附子、腰痛、杜仲、狗脊、续断、巴戟天、独活膝痛、桑树寄生、鸡血藤、柳筋、头骨草和骨痛,加乳香和没药。

[治疗]清热解毒,利湿通络。

[处方]四妙散加减法。主要药物:牛膝、苍术、黄柏、薏苡仁、续断、铁线莲、参金草。

对于关节明显红肿、发热、疼痛的患者,应减少祛湿药物,增加清热药物,如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虎杖等

[药物成分]穿山甲9g、虫子10g、皂角12g、红花地黄15g、赤芍15g,王不留行、独活、陆仙草、牛膝18克、薏苡仁20克、蒲公英金银花24克、三七冲剂2克。

[功效]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滋补肝肾。

[用法]每天一次,在水中服用。

[药物组成]丹参、鹿茸片、猴骨、黄芪18克,松节、元胡15克,补骨脂素、鸡血藤、骨碎补9克,炮山甲虫6克。

[功效]滋补肝肾、强肌健骨、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用法]在水中服用,每天一剂。15天为一个疗程。3.马古斯丸

[药物组成]茄子根、乌头、乌头、地黄、补骨脂素、莱菔子、仙灵脾、骨碎补、鸡血藤、生姜、肉苁蓉等

[功效]滋补肝肾、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用法]制作蜂蜜丸。每粒药丸含有10克生药。口服,一次一片,每天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