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急救6部曲
如果我们在心脏骤停后2分钟内开始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大约90%的患者将获救。当然,随着急救时间的延长,患者的抢救率急剧下降。因此,如果发生心脏骤停,周围人员应在呼叫急救时立即对患者进行急救。同时,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也非常重要。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治疗心源性猝死患者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一旦呼吸道堵塞,病人就无法正常呼吸,其他急救措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非常简单。让患者向后倾斜头部,抬起下巴。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平躺,救援人员跪在患者肩旁,让患者的肩部位置与身体中线平齐。然后将一只手放在患者的额头上,将其头部稍微向后倾斜。另一只手的中指和食指压在患者的下巴上,使下巴向上抬起,并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和鼻子中的分泌物。如果患者呕吐或有大量呼吸道分泌物,应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使呕吐物或分泌物尽可能多地流出,以免进入呼吸道,阻碍呼吸。
注意:如果患者有颈部受伤或骨折的可能性,避免头部向后倾斜。此外,如果患者是1岁以下的婴儿,也不要向后倾斜头部,以避免骨折和颈部受伤。抬起下颚。
首先,在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将耳朵贴近患者的口鼻,倾听患者的喘息声。其次,你还可以感觉到患者是否在你脸上呼吸。第三,观察病人的胸部3-5秒,看看病人的胸部是否有规律地上下波动。如果三者同时存在,则可以断定患者有呼吸。如果只是胸部起伏,但你感觉不到从嘴和鼻子呼出的呼吸,你就不能断定患者仍在呼吸。如果仍有呼吸,保持患者仰卧位。
如果确定患者已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果救援人员感觉到这种方法的触感,他可以在进行急救之前用一块纱布或薄手帕盖住病人的嘴。具体方法是:
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用一只手握住患者的鼻子。深呼吸后,营救人员将嘴靠近患者的嘴,慢慢地将所有气体吹到患者的嘴里,并注意患者的胸部是否随着气体逐渐膨胀。如果气体进入肺部,胸部会逐渐扩张。如果病人的胸部没有随着吹气而膨胀,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吹气时是否漏气,调整后进行人工呼吸。单人的人工呼吸频率为每15秒两次,双人的人工呼吸频率为每5秒一次。
吹入患者体内后,离开患者口腔,观察患者胸部是否逐渐收缩。当患者的胸部恢复到原始状态时,开始第二次人工呼吸。多次人工呼吸后,检查患者是否有脉搏。当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他会呻吟,孩子会开始哭泣,但此时救援人员不能离开,因为患者可能再次呼吸停止。
1岁以下婴儿进行人工呼吸时,如果婴儿肚脐充气,说明吸入的气体过多,应及时调整气体量。首先,我们应该检查桡动脉。具体方法是:将患者的手掌向上,救援者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果肉放在患者手腕桡骨内侧(拇指侧的骨头就是桡骨)。只需轻轻用力,就能检查病人的脉搏。
当桡动脉的脉搏难以及时触摸时,可以触摸颈动脉以确认脉搏。救援人员将中指和食指放在患者颈部的前喉结处,并将手指移到耳朵下方(患者背部)。在从硬到软的地方,有一条颈动脉沿着其运行的凹槽,在凹槽中可以触摸到颈动脉的跳动。〔1000〕肱动脉检查方法:将儿童上肢拐,将中指和食指放在儿童肩肘内侧的手臂内侧,轻轻按压,触摸肱动脉搏动。此方法仅适用于1岁以下的婴儿。
救援人员位于患者胸部附近。双手手掌重叠,手指抬起。将向下的掌根放在患者的胸前区(胸骨下1/3部分在左侧)。垂直向下按压,按压范围为3-5cm。按压后放松,但手掌不应离开患者的胸部。当患者胸部恢复到原始状态时,再次向下按压,重复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注意:每次按压之间的间隔应尽可能相同。重复多次。
对于1岁以上的儿童,按压的部位和方法与成人基本相同。只有按压范围为2.5-3.5cm,按压频率为每分钟80-120次。1岁以下婴儿的按压位置应在胸骨和两个乳头交叉处的下一个手指处。用2-3个手指一起按压,按压范围为1.5-2.5cm,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所谓的心肺复苏是在进行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术可以由一个人或两个人完成。一般来说,两个人比一个人做得好。
单人心肺复苏术:当一个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在每两次人工呼吸后,他进行15次心脏按压,重复多次。
两次心肺复苏:一人进行人工呼吸,一人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次数之比为1:5,即五次心脏按压,一次人工呼吸,依此类推。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和脉搏是否恢复。如果他们恢复,可以停止心肺复苏,但仍需观察以避免再次发生心脏骤停和呼吸骤停。如果没有,继续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