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原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吐血和黑便。出血量大而急,表现为吐血,出血量小而慢,主要是为了缓解黑便。吐血患者在吐血后几天内便会出现黑便。根据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吐血的颜色可以是棕色、深红色或鲜红色。在吐血之前,上腹部(通常称为心窝)经常会感到恶心和不适。吐血更频繁,并伴有严重的休克症状,如头晕、恐慌、口渴、冷汗和晕厥。属于上消化道大出血,病情较重。目前,人们在冬天容易焦虑、精神紧张和情绪不稳定。这些心理因素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有显著影响。以下疾病常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注意预防。

1. 胃癌:胃癌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由于癌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表面发生侵蚀或溃疡,侵蚀血管并导致大出血。此外,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老年人,尤其是慢性贫血患者,我们应该警惕胃癌的可能性。

2. 饮酒或吸毒:大量饮酒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激素(如强的松)或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芬必得等),容易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糜烂,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

3. 胆道出血:局限性肝内感染可导致肝内胆管扩张,并伴有多发性脓肿。脓肿直接穿透门静脉或肝动脉分支,导致大量血液流入胆道,然后流入十二指肠。外伤引起的肝癌、肝血管瘤和肝实质中央破裂(血肿)也可导致肝内胆管大出血。

4. 门脉高压:约25%,主要由肝硬化引起,并伴有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食道和胃底的粘膜因静脉曲张而变薄,容易被粗糙的食物破坏,并被反流的胃液腐蚀。此外,门静脉系统的压力增加,导致静脉曲张破裂,导致无法控制的大出血。

5.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占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一半以上。其中四分之三是十二指肠溃疡。大多数伴有大出血的溃疡是慢性溃疡,通常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曲部。由于溃疡底部动脉的侵蚀和破裂以及裂缝缺乏收缩力,出血往往难以自行止血。

6. 出血性胃炎:又称糜烂性胃炎或应激性溃疡,约占5%。大多数位于胃窦,与酒精中毒、阿司匹林、布他松、消炎痛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