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需要预防哪些疾病
地震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地震后,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卫生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供水设施遭到破坏,饮用水源受到污染,这是导致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素。一些疾病也随之产生。以下是地震后可能引起的疾病:
(1)常见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第二是食源性疾病和饮用水安全。
(2)地震后房屋倒塌,使食品和粮食受潮、发霉、腐败、变质,存在食物中毒的潜在风险
(3)水源和供水设施受损、污染,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
(4)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型肝炎、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和其他
(5)媒介传播疾病,如脑炎、黑热病、疟疾和其他
(6)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狂犬病和其他
(7)由皮肤损伤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其他
1预防接触性疾病和土传疾病。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河流污染等原因,人员创伤容易引发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土传疾病。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皮肤损伤的人员,必须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清洗缝合伤口,进行有效的消炎和对症治疗,将重症患者送医院治疗,教育群众避免直接接触土壤。
2. 注意饮用水和食品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保护水源,尤其是饮用水免受污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片(净水片)消毒饮用水。注意食物卫生。不喝生水,饭前饭后洗手,不吃腐烂或发霉的食物,不吃死牲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清洗水果和蔬菜,餐具和筷子应煮沸或用消毒剂消毒,刀子、砧板和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和熟的食物应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品应在食用前煮熟。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蚊蝇。不要在任何地方小便,在粪坑里加药杀死蛆,深埋动物尸体,可能的话用生石灰消毒,夯实土层。及时清除垃圾、污垢、环境消毒,管理粪便和垃圾。
3. 虫媒传染病积极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陇南是亚热带地区,夏季炎热。这是疟疾、黑热病、乙脑和其他疾病的高发季节。应采取以控制蚊子、预防蚊子和接种疫苗为重点的综合措施。实行疫情网络24小时值班、零报告制度,控制和管理传染源。畜禽棚应经常喷洒防蚊药物,并对患者进行隔离。清理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剂和杀虫剂,清除蚊子滋生地,减少蚊子密度,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晚上睡觉时要挂蚊帐。夜间露宿或野外作业时,暴露的皮肤应涂上防蚊油或驱蚊剂。根据疫情监测动态,易感人群应及时接种乙脑疫苗,并储备短缺药物,如stimonhec、pentamidine、嘧啶、伯氨喹等。一旦黑热病和疟疾发生,它们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疗。
4. 加强人畜疾病监测,与畜牧兽医部门交流信息,有效应对首次疫情,预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炭疽的发生和流行。
(1)大力开展以防鼠、灭鼠、杀虫、灭蚊为重点的环境整治活动,降低蚊、虫、鼠等媒介的密度
(2)爱护禽畜。猪、狗和鸡应该被圈养,以防止它们的粪便污染环境和水源。猪和鸡的粪便应先发酵,然后施用。死禽和死畜消毒后应深埋
(3)爱护粪便厕所,禁止随地小便;2)经石灰和尿粉处理后,应在干燥的地形上修建临时庇护所,临时庇护所应存放在干燥的地方。2] [4]经石灰和尿粉处理后,应保持在高边坡上。床应高于地面2英尺。不要睡在一楼,以减少与人的接触,如老鼠和蚊子。四是储备鼠疫疫苗、出血热疫苗及相关应急药品。
1食品应正确加工。食品和食品原材料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避免昆虫和老鼠侵入,避免受潮和发霉。如有必要,将有轻微霉变的食品烘干(霉变率小于30%),用风机吹除霉菌颗粒,用清水或泥浆水漂浮,然后用清水反复擦洗,或用5%石灰水浸泡霉变食品24小时,将霉变率降至4%左右。
2在灾区不能食用的食品,浸泡在水中的食品,除密封良好的罐头食品外,不能食用。死畜禽、水产品、地下压榨的腐烂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食品、无明显食品标识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超过30%)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不明蘑菇,以及加工后室温放置4小时的熟食。
3做好饮用水安全工作,选择合格水源并加以保护。应首选井水。工作台、井栏、井盖及井口周围30m范围内不得设置厕所、猪圈等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应提供专用水桶取水。其次,选择未受污染的山泉、溪流和上游水体,并划定范围。严禁在该区域排放粪便、倾倒污水和垃圾。最后,可根据情况选择自来水管道和带手动泵的小井,集中饮用水源和取水点必须有专人管理和保护。饮用水的处理和消毒:饮用水必须经过澄清、过滤和消毒后才能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