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应走出“生态低碳”的发展误区
“低碳城市;似乎是目前描述一座城市最流行的术语。虽然只有少数城市有一些良好的生态低碳发展模式。例如,太阳能城市保定和上海世博园从选址、规划到建设运营贯穿低碳理念,杭州、无锡等地相继出台了衡量生态低碳城市的标准。这些城市正在努力探索生态低碳发展的道路。
中国城市应该摆脱“生态低碳”的发展误解
然而,我们使用“低碳”的概念,城市真的是在低碳中发展吗?它真的实现了低碳吗?从一些国家生态城市模型来看,没有正面的答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余孔坚教授表示,中国许多城市可能会陷入生态低碳发展的误区。
误解1:发展生态城市=创造城市景观
许多城市提出发展生态城市,即建设广场、建造人工花园、美化道路、种植昂贵的树种和幼苗。为了美观,一些城市甚至用水泥加固河床。从表面上看,这些城市看起来很美。事实上,这些做法并没有实现低碳发展,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碳排放。
误区二:生态城市=建设生态新城
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生态新城,包括天津、广州、青岛、宁波、铜陵等大中小城市都在倡导建设生态新城。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口号。事实上,他们正在建设生态新区。这些新区远离老城区,与老城区的相关设施相分离。它们是封闭的;生态王国,与旧城、城市乃至市民隔绝。从表面上看,生态新城比旧城更美丽、更现代。事实上,他们远离这个城市最具活力的城市公民和城市文化。华丽的服装和空洞的外表能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美丽和魅力吗?
误解3:生态城市=高科技投资
今年5月30日,在北京国际智能城市博览会上,一些学者和企业负责人提出了许多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可以应用和值得改进的技术。说到生态城市和建设低碳城市,我们的一些城市忙于项目,追求新奇的技术。许多城市选择建设高标准的绿化设施,建设高标准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认真评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成本。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以其新颖的技术受到了中国许多低碳生态城市的青睐。一些城市经常投资数亿元进行相关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由于应用成本太高,许多网站和设施闲置甚至废弃。一些开发商还将生态、低碳作为城市住宅的发展理念,在新建建筑中使用一些环保节能材料,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说到成本,恐怕200多位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市长没有仔细评估建设生态低碳城市所需的资金。
对生态低碳城市的反思:
生态低碳城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易于理解的定义。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标准来定义生态低碳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宝军表示,生态城市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共生的城市。(1002)
伊利诺伊大学的终身教授张婷苇在接受中国城市专访时说。日前,广西桂林市的一位网友表示,建设生态低碳城市就是为了追求美丽的城市。什么是美?自然的朴素是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美。生态低碳城市首先应该尊重自然、城市文脉和人类生存环境。
余孔坚教授强调,城市的生态低碳发展,首先要想到一个自由的生态低碳维护体系,即自然。大自然是最美丽、最廉价的生态保护系统,也是吸收碳排放的最佳系统。
社会的主要财富是由城市创造的,而创造这些财富的核心主体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当我们发展生态低碳城市时,我们应该考虑大多数城市人,而不是少数人。
一个生态低碳城市必须是一个健康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病态的城市。一个健康的城市本身就是功能齐全的。新加坡城市建设局前局长刘泰格在接受《中国城市报》的独家采访时说。3月24日,在上海,一个健康的人会像一个人一样,从内到外散发出一种简单的美。稍加修饰就能让人感觉美丽,但他们的身体并不健康。无论人们穿什么样的衣服,都很难让人感觉美丽。城市功能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中国城市在内的许多城市政府都将改善城市功能理解为一项城市形象工程。这些形象工程最终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因为城市是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而建的,我们应该改善城市的功能,使这些人在城市里有方便舒适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