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名称,以及谁写的汉字表示面额,在社会上一直存在争议。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一些人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写了“董必善”一词,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说董必善。事实上,这些说法是错误的,或不是完全正确的。

自1948年12月1日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以来,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12种面额,60张1元至5万元不等的门票。这些票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名称和面额是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华北财经办主任董必武写的,但1000元的耕地窄版票除外。这是因为,一方面,董必武的好话在解放区广为人知。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是在董老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中国人民银行”的名称也得到了他的批准,并报中央委员会批准。董必武的角色叫“刘提”。结实挺拔,帅气舒适,为第一套人民币增添了不少色彩。

由于档案中没有详细记录,第二套人民币及其后几套人民币上的汉字是谁写的一直是个谜。直到30多年后的1983年,这个谜团才最终被揭开。原来,人民币上的第二组汉字是当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员马文伟先生写的。

1951年的一天,南韩晨特意从故宫博物院借了一支宫笔。中午,马文伟用这支笔留下了一件墨宝。很快,这些文字出现在第二套人民币上。

后来,在设计第三套人民币时,脸上的面额汉字用宋体印刷,但仍使用“中国人民银行”行名的六个字符。

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时,面额由印刷宋体改为马文伟的手写体。同时,行名和面额汉字中的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异体字改为普通字,旧字改为新字,但仍使用马文伟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