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历史 “风筝”因何而得名

风筝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已经有2000多年了。它是古代中国人的发明。据说风筝是翟成玉在1000年前用木头制作的。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墨子风筝的材质,演变成了今天的多线风筝。据说墨子在三年内变成了一只木风筝,一天之内就消失了。

在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隋唐以来,由于造纸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纸贴风筝。在宋代,放风筝成了人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宋人在《武林旧事》中谨慎地写道:“清明节,人们去郊区放风筝,黄昏时回来。”“风筝”是指风筝。北宋张泽端的《清明江图》和宋朝苏翰臣的《百子图》都有生动的风筝场景。

在古代,风筝在信息传输、军事侦察、测距、载人等军事战争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元前190年,楚汉交战时,韩信攻击未央宫,并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隧道的距离。在垌之战中,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做风筝,放上竹笛,在风中发出声音(据说张良用风筝吹笛子)。汉军配合笛声,唱楚歌,分散了楚军的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八方的歌”的故事。

公元1600年,风筝从东方传到欧洲。